第A09版:许都闲情

少来夫妻老来伴

1956年,张守毅和妻子邵美玉结婚时的合影 图片由张守毅提供

“时光如逝,岁月如歌。我和妻子从青春洋溢的少年到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仿佛是弹指一挥间的事。看着泛黄的老照片上那个青春、可爱的妻子,当年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并肩战斗的场景历历在目。现在,我和妻子已经携手走过了64年的漫长岁月,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已经88岁,她也86岁了,但我俩甜蜜依旧,恩爱如初。”

讲述人:张守毅 记者:樊倩影

缘分让我们相遇

我的老家在上海市青浦区,有一个年长我1岁的姐姐。父母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姑姑收养了我们。在姑姑的养育下,我逐渐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儿。高中毕业后,18岁的我凭着一腔热血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参了军,成了南京某炮兵部队的一名战士。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毛主席发布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作为志愿军的一员,我随部队进入了朝鲜。

当时,朝鲜的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战士们还没发棉衣,身上只穿着单军装。没有吃的,就把面炒熟当干粮,饿了就把雪含在嘴里化成水再吃几口面。恶劣的环境让我患上了严重的肺炎。

1951年,我因病从朝鲜战场回国,被送至华东军区第五陆军医院接受治疗。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的老伴儿邵美玉。当时,年仅18岁的邵美玉是我们病区的护士。她对我周到的护理以及甜美的笑容让我心生好感。在医院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在小话剧表演中,我们还扮演了一对捉奸商的夫妻。共同的兴趣爱好、日益增进的友情让我们的感情逐渐升华为爱情。因病得福,我们相爱了。

我们携手走入婚姻殿堂

在医院接受了10个多月的治疗,恢复健康后,我回到了部队。在分离的日子里,我们“鸿雁传书”,将理想和思念通过绿色信使传递到对方的手中,以书信的方式诉说着对彼此的思念。

1956年,因为身体原因,我转业了。根据部队的分配,我来到了鄢陵县政府工作。美玉比我早一年转业,被分配到江苏省昆山市人民医院上班。得知我转业到北方,两人相隔千里时,美玉仍毫不犹豫地嫁给了我。就这样,只有一张结婚时的合影、一纸结婚证、一张木板床,她无怨无悔地做了我的新娘。

在“哪里艰苦到哪里去”思想的指引下,婚后半年,美玉放弃了南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主动申请调到鄢陵县人民医院。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身居两地的生活。后来,三个儿女相继出生。

生活中,我和美玉同甘苦、共患难,相敬如宾,没吵过架,日子过得简单、甜蜜。

1991年、1992年,我们相继退休。退休后,我和老伴儿跟着子女来到许昌市区生活。

成为老有所乐的好学友

孙儿们长大后,我和老伴儿一下子没事干了。老伴儿是个闲不住的人,整天在家打扫卫生,把毛衣拆了重新织,把被子拆了重新缝。这些活儿干完后,她又觉得没事可做了。

为了多学知识,与时俱进,在一个邻居的推荐下,我和老伴儿分别参加了市老干部大学的合唱班和老年模特儿队,成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好学友。

每天上学、放学,我们都形影不离。我们活跃在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各类活动上,仿佛回到了在第五陆军医院的那段岁月。

在期末班级汇报演出上,我俩一起演唱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声情并茂。动听悠扬的演唱和轻盈柔和的动作完美结合在一起,把夫妻之间的恩爱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全班学员看得如痴如醉。

转眼间,我和老伴儿已经牵手在婚姻殿堂走过了64个春秋。如今,我们是一个幸福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虽然我已经88岁,老伴儿也已经86岁,但我们甜蜜依旧,恩爱如初。我们相约,下辈子还要牵着对方的手,还要做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