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增阳 文/图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回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钧瓷恢复烧制,到改革开放以后钧瓷逐渐进入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阶段,再到如今钧瓷珍品走出国门,出现在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上,钧瓷艺术在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迎来了又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阶段。
近年来,随着钧瓷艺术走出去、请进来的步伐越来越快,不断地有钧瓷创作者走出神垕,吸收更加丰富的艺术养分,也有更多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者来到神垕。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当代钧瓷创作者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进行创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在不同的钧瓷窑口和陶瓷展会上,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钧瓷创作者推出了有别于传统钧瓷器型和釉色的新作品。这些新作品器型新颖、寓意丰富,体现了钧瓷的窑变特色和现代审美情趣。但是,部分作品逐渐偏离了钧瓷的窑变特色,钧瓷的窑变特色仅仅成为一件作品的少量点缀。
当代钧瓷创作者的艺术眼光更加开阔,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钧瓷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钧瓷创作者要保持对钧瓷艺术的自信,在学习中吸收,在学习中开拓,在学习中交流。
钧瓷艺术走入大众生活,是现代钧瓷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钧瓷艺术引领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传承文化,继承优秀的技艺,但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环境下,钧瓷行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钧瓷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审美和用途不同,自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作品。钧瓷创作者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钧瓷之美,美在器型,更美在釉色。一件钧瓷作品的造型一定要体现出釉色之美,要用一定的釉面展现釉色。
传统器型可以有一定的改变,但不能偏离钧瓷的本真。钧瓷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要不断开拓创新,彰显自己的特色;二是要在不断尝试的基础上,保持根基和本真。钧瓷艺术要有新的发展,一定要融入生活,结合时代审美创作新器型、新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钧瓷艺术充满自信,对钧瓷的窑变特色更加尊重,在学习中保持钧瓷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看来,钧瓷艺术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
“走出去、请进来是钧瓷艺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走出去?如何请进来?在沟通和交流中,一方面,不能邯郸学步、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每一种艺术的发展都要允许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理念,不然就会缺乏动力和活力。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灵感,才能更好地带动和引领钧瓷的发展。”张金伟说。
钧瓷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本土性,更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完全能够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载体。“在钧瓷艺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要讲求手段和方法。china既指中国,也指陶瓷。以钧瓷为代表的陶瓷艺术更有能力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这需要我们用钧瓷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各国人民喜欢的、能表达他们文化认同的钧瓷作品,让他们都能看得懂、欣赏得了,从而让他们认识钧瓷。”在张金伟看来,对于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近年来国外艺术家来禹州驻场创作的艺术观念、文化理念不同的钧瓷作品,钧瓷界应该理性看待。这不能冲淡钧瓷艺术的魅力,反而会成为增强钧瓷艺术生命力的推动力。
以开放的心态发展钧瓷艺术,在钧瓷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交流和沟通过程中,钧瓷从业者学习的是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表达形式,在艺术的当代性中寻找钧瓷艺术与当下潮流的结合点,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步,用钧瓷的艺术形式展现更加多样、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