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学涛
轻轻地揭开丝网,小心翼翼地拨开豆叶,一条成人食指大小的豆丹映入眼帘……
“应该可以了!应该可以了!”8月28日17时30分许,在襄城县颍阳镇后郑庄村西侧的豆丹养殖基地里,后郑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新峰和该村党支部书记刘贯可查看完豆丹的长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该村村主任笑着说:“咱这‘经济空壳村’,也有‘集体经济’啦!”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对于后郑庄村来讲实在不易。
后郑庄村位于襄城县颍阳镇西南部,距离颍阳镇政府7公里。全村有农户358户155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5人,现已全部脱贫。
“虽然我们的脱贫任务不重,但振兴之路相当难走。”刘贯可说,后郑庄村的村民大多依靠种植烟叶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虽然贫困的不多,但整体收入并不高。整个村子的发展处于颍阳镇倒数位次,被定为“经济空壳村”。
“村民增收,乡村发展,必须发展集体经济。”今年3月,刘新峰被襄城县司法局派驻后郑庄村后,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他不断走访党员、群众,把党员、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参加村里的相关活动,营造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并建立每半个月召开党小组会、每个月召开党员大会制度。
村子发展好不好,村干部是关键。刘新峰不断给村“两委”干部讲解国家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把村“两委”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树立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理想和信心。
“咱村不临大路,没有资源,发展啥好呢?”面对村民的殷切期望,刘新峰和刘贯可坐不住了。
今年4月,刘新峰和刘贯可带领村“两委”干部到附近的汾陈镇、灵井镇,以及漯河市临颍县固厢乡等地,学习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经验和做法。
“一圈儿下来,俺瘦了好几斤,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目标渐渐地清晰起来。”刘新峰说,他结合后郑庄村实际,与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决定依靠现有土地做文章。
“养豆丹!”刘贯可介绍,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以吃大豆叶子为生,体形与蚕相似。它的肉浆无毒无害,是一种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鲜美,具有治疗胃寒疾病和营养不良的功效,在山东部分地区及苏北地区很受欢迎。
说干就干。今年麦收之后,他们在原来准备种植玉米的土地上,种植大豆40余亩养豆丹,并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有关单位签订收购合同。
万事俱备,本钱从哪里来?“咱这既然是尝试,不能让村民冒险。”刘新峰和刘贯可一商量,两人分别拿出来2万元、1万元,其他村干部也纷纷出资入股。颍阳镇的包村干部见他们发展村集体经济如此迫切,也为他们筹集了部分资金。
70万粒豆丹放到豆叶上后,先期除草、施肥的活儿交给了贫困户刘印和肖建业。两个贫困户既挣了工资,又学了一些养豆丹的技术。
“这个东西真稀奇,白天躲到豆叶底下,晚上爬到豆叶上面,咔嚓咔嚓地吃叶子,长得非常快!”肖建业说,“俺村的俩书记,没事就来看豆丹。现在长成了,大家的辛苦总算没白费。”
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豆地,刘新峰和刘贯可扳着指头算了一下:从放苗到回收,40天,40亩地,除去成本,净收入近5万元,其中一部分作为集体收入。
“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秋收季节,在本村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如高标准烟叶和新型果苗等,通过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带动贫困户就业。群众也可以自愿入股,通过分红实现增收。”刘新峰信心满满地说,有了村集体经济,后郑庄村的父老乡亲肯定会一步步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