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志鹏 文/图
8月31日,在建安区小召乡朱庄村产业扶贫基地的大棚里,朱军锋正小心翼翼地查看高秆儿月季的长势。
“小心啊!可别被扎住。”朱军锋提醒记者,“我刚来的时候,没少被刺扎。”
干完手头的工作,朱军锋走出大棚,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和记者聊了起来。
“2015年到2017年,俺差点儿没熬过去!”朱军锋满脸难色地说。
2015年之前,他家的生活还不算太困难。他开了个文具店,不忙的时候去附近打工,生活也算安稳。
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朱军锋的妻子黄桂勤颅内损伤,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挽救黄桂勤的生命,朱军锋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向亲友借了十几万元。
“当时,孩子还在上学。可以说,一场车祸基本上把俺这个家给毁了。”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朱军锋低下头,用力搓了搓脸。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6年,生活本已跌到谷底的朱军锋,再次受到沉重打击。在一次给黄桂勤买药的路上,他不慎摔倒。为了省钱,朱军锋选择在家里进行保守治疗。经过近1年的保守治疗,朱军锋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他在许昌市区的医院进行了复检。结果,因拖的时间较长,他必须更换股骨头。
“那时候,我去军锋家,他说不想活了。”朱庄村党支部书记朱国祥说,为了让朱军锋重燃生活的希望,他没少给朱军锋做思想工作。
“幸好有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朱国祥说。一项项精准扶贫政策,让朱军锋家的方方面面有了保障。
低保、残疾人补贴、产业助贫、企业带贫,让朱军锋和黄桂勤有了稳定收入。“六改一增”,让他们破旧的家焕然一新。最让朱军锋感激的是,他和妻子的医疗费用,以及孩子上学的费用有着落了。
“党的好政策救了俺全家!”朱军锋略显激动地说。2018年,黄桂勤的病情逐渐好转,恢复了自理能力。朱庄村给黄桂勤和朱军锋安排了公益岗位。为了尽快脱贫,夫妻二人又将文具店开了起来。2019年,朱军锋家顺利脱贫,一颗感恩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防控刻不容缓。当时,疫情防控检查点最缺的就是人、口罩等。
“俺村的疫情防控检查点是大年初二上午设的,军锋当天下午就来了。”朱国祥回忆道。让朱国祥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天,朱军锋就给朱庄村捐了600多个口罩。
“党和政府帮俺家渡过了难关。疫情当前,俺不能袖手旁观。”朱军锋说,他经营的文具店在春节前进了一批口罩。看到疫情防控检查点口罩紧张,他觉得这是一个报恩的机会。他和妻子、儿子一商量,把店里的口罩全捐了。
同时,朱军锋的儿子向村里捐了200元钱,用于购买防疫物资。
朱国祥回忆,在朱庄村疫情防控检查点运转的两个多月里,朱军锋没有缺席一天,和一线防控人员一起坚持到最后。
“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军锋。”朱国祥说,“这说明他真想为村里、为社会作贡献。”
采访中,朱国祥还提到,2020年2月14日,朱军锋向朱庄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是自愿入党的。”朱军锋激动地说,在他们一家人生活陷入绝境时,是党的好政策和好干部帮助他们重燃生活的希望。朱庄村和小召乡的扶贫干部把他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时刻关注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和他们的生活情况,并持续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开了心结。这让他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充满了向往。
朱国祥说,通过扶贫干部的帮扶,朱军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沉默寡言变得开朗、积极。此外,通过与扶贫干部沟通,朱军锋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扶起了“智”;心怀感恩,立起了“志”。更重要的是,朱军锋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值得学习。
“我一定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我所能回馈社会,争取早日入党。”朱军锋郑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