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增阳 文/图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对于钧瓷而言,离不开泥,更离不开水。水与泥交融,才有了千变万化的器型,才有了五光十色的窑变。
泥韵火魂。型与釉交融共生,钧瓷在神奇的窑变中产生了古钉洗、出戟尊、梅瓶、观音瓶等器型,既有厚重大气的阳刚之美,又有灵动婉约的飘逸之姿。钧瓷之美,离不开女性的视角和感悟。
虽然在关于钧瓷的传说中,金火圣母这个光辉的女性形象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中国传统陶瓷行业中女性从业者并不多见。千百年来,陶瓷艺术一直是一门由男性主导的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钧瓷恢复烧制,神垕镇的大量女性进入各个瓷厂,从事相关工作。她们大多从事某一特定环节的工作,较少参与钧瓷烧制的整个过程。国有及集体企业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后,民营窑口不断兴起,不少女性钧瓷艺人崭露头角,并开始独当一面。
如今,陶瓷行业出现了众多女性创作者。她们的作品灵动雅致,体现着女性视角下的艺术美感。在钧瓷行业,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创作,一部分女性钧瓷创作者成长起来,为钧瓷行业带来一股清新隽永之风。目前,钧瓷行业的女性创作者和参与者越来越多。她们面临自身发展路径和凸显自身艺术特色等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河南省陶协钧瓷女陶艺家创作委员会应运而生。
女性陶瓷艺术家侧重于生活体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生命的真谛,追求艺术的本质,创作出极具自然美的艺术作品。在河南省陶协钧瓷女陶艺家创作委员会会长李雪亚看来,新时代,新气象,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在陶瓷行业发光、发热。
“窑变的特性让钧瓷艺术包罗万象。作为传承1000多年的古老艺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需要有更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创作者为钧瓷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女性创作者不断涌现,为钧瓷艺术带来了有别于男性创作者的柔美、灵动、清新等风格。她们以更加生活化的创作思路,推动钧瓷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李雪亚说。
河南省陶协钧瓷女陶艺家创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晓平是钧瓷界不多见的能够独立完成拉坯、配釉、成型、烧制等环节的女艺人。她的作品新颖别致、简洁大气,蕴含钧瓷女艺人独特的艺术语言。“任何艺术,没有形体就没有形象。钧瓷的核心是釉色,釉色在火中的变化是核心与灵魂。正是有了出窑万彩的变化,钧瓷才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杨晓平说,女性创作者会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为钧瓷的创作提供另一种思路和可能。杨晓平凭借对传统陶瓷文化的深刻领悟、女性独有的视角,致力推动钧瓷文化蓬勃发展和钧瓷艺术不断进步。
星航钧窑的任英歌、金泥巴钧瓷坊的吴新娜、宇宝钧窑的牛艳娇、神瑞堂钧瓷坊的杨淑娟、尚雅钧瓷坊的张慧杰……这些女性创作者,在钧瓷器型、釉色、烧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开拓了一条极具时代特色的钧瓷创作之路。
在未来的运作过程中, 河南省陶协钧瓷女陶艺家创作委员会将成为联系创业女性的纽带,发挥联络优势,创新活动载体,进一步密切会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把更多优秀的陶艺创业女性吸引到协会中,不断壮大协会的力量。
不可否认,男性和女性的审美视角有着不小的差异。 正如陶的粗犷、瓷的细腻,陶瓷创作因其特殊性,创作者一直以男性居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开放,女性创作者用她们与生俱来的细腻、温婉使陶瓷艺术有了更多的可能。女性钧瓷艺术家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感受生活,并且把自己的艺术体验通过钧瓷展现出来。其特殊的女性审美表达,有利于钧瓷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