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农家少年参加革命

雨衣见证浴血大捷

记者 吕正子 通讯员 计明勋 段佳佳

襄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襄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的侵华日军制作的襄城县地图复制品。

襄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的日军军刀。记者 吕正子 摄

8月31日清晨,襄城县首山脚下翠柏葱葱,襄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该馆馆长马志强推开陈列室的大门,认真地打扫卫生。摆放在陈列室入口处的一个陈列柜,他清理得格外仔细。陈列柜内展出的是一件灰褐色的军用雨衣,是抗战老英雄李桂林缴获的。

故事要从86年前说起。1934年11月末,一支队伍来到南阳县方城镇。这支队伍是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它成立于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1934年11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开始长征。

在方城镇,一位名叫李桂林的少年加入了红二十五军。李桂林是襄城县湛北乡人,在老家时是一个甸户,以给地主家卖红薯为生。一次,他遭到地主的毒打,便逃到了方城镇。恰遇红二十五军从此经过,他就加入了革命队伍。

后来,红二十五军几经转战,于1935年9月15日抵达陕西省延川县,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甘红军胜利会师。

到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1937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师一部,投入抗日战场。

平型关前英勇杀敌

1937年9月初,晋北重镇大同及周边各县相继沦陷。阎锡山匆忙指挥军队,沿雁门关一线依托长城和尚未完工的国防工事布防。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并未强攻雁门关,而是选择沿蔚代公路迂回进攻广灵、灵丘,夺取恒山南侧的平型关,进而向北抄断雁门关守军后路。日军这一进攻战略令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节节败退。

当年9月19日,八路军115师到达灵丘上寨地区。20日,日军二十一旅团攻占灵丘,挥师直指平型关。

23日凌晨,八路军总部给115师下达了向平型关出发痛击来犯之敌的作战命令。24日午夜,115师向指定伏击地域进发。经过艰难行军,115师于25日清晨进入预定攻击位置。

25日7时,日军第五师团耀武扬威地开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伴随着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埋伏已久的战士们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随着战斗的进行,我军发起冲锋,战士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当时,李桂林也参加了战斗!”马志强说,李桂林和其他八路军战士一样,为了便于隐蔽,头上戴着野草编成的帽子。

冲锋发起后,他与一名日军士兵展开了较量。

李桂林个头儿较高,经过几年的战火历练,练就了一定的格斗本领。敌人的武器是“三八大盖”,挂上刺刀后很长。两人刚一照面,李桂林便吃了武器的亏,肩膀被敌人扎了一刀。他忍住剧痛,与敌人厮打在一起,最终杀死了敌人。随后,他把敌人的背包作为战利品带走了。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李桂林荣立二等功。

战利品是侵华铁证

李桂林将缴获的战利品上交,唯独留下了一件雨衣。

后来,李桂林又参加了娘子关战役等一系列恶战,解放战争时期随部队转战山东,最后回到襄城老家。这件缴获的雨衣,他时刻带在身边。

李桂林去世后,他的家人于2016年把这件雨衣捐赠给了襄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我们在雨衣上发现了模糊不清的‘大阪’字样,可能是生产厂家的标识。”马志强说,李桂林缴获的这件雨衣长142厘米,左右腋下各有三个透气的圆孔。如今,距平型关战役已有83年,但这件雨衣基本没有破损。

马志强认为,李桂林缴获的这件雨衣是日军侵华的铁证,说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它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只有建设强大的国家,才能避免敌寇的欺凌和战火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