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苏鹏 文/图
藏书楼分地上、地下两层
陈德馨藏书楼旧址位于鄢陵县城西南3公里的马栏镇老庄村,原鄢陵县棉织纺纱厂院内。远远望去,这座书楼飞檐挑角、青砖黛瓦,古风蔚然。
8月28日,鄢陵县文管所副所长苏志伟告诉记者,该书楼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总面积(包括地下室)共计437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有围廊明柱,其中的木雕、砖雕精美独特。藏书楼分地上、地下两层,由木质楼梯通往地下室。
陈德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藏书楼的主人叫陈德馨,1904年出生于鄢陵县马栏镇老庄村一个书香之家。其父陈诰膝下四子,陈德馨排行第三,自幼在私塾读书。
1922年,陈德馨考入国民革命军检阅使署学兵团,开始他的行伍生涯。两年后,陈德馨担任学兵团排长、连长。1926年,他随冯玉祥参加北伐,任营长。
一次,陈德馨和战友一起押运军火。军火途中爆炸,其他人畏罪潜逃,陈德馨一人去见冯玉祥。冯玉祥问他为何不逃?他说:“一个人就是去死,也要死个光明磊落!”冯玉祥称其“有胆”,遂提拔其为团长。
1933年,29岁的陈德馨擢升国民革命军第55军29师86旅少将旅长,驻防山东。
1938年,陈德馨在武汉保卫战中表现十分英勇,身负重伤,在汉口万国医院抢救过程中逝世。他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中将军衔。蒋介石、冯玉祥等亲临公祭大会致祭,郭沫若偕同武汉各界代表前往哀悼。次日,陈德馨遗体运回鄢陵马栏镇老庄村安葬。陈德馨烈士墓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积12平方米,冢高2米,直径4米。汉白玉墓碑在2015年由鄢陵县政府所立。
1988年9月27日,民政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陈德馨榜上有名。
藏书楼被列入“省保”单位
记者了解到,陈德馨的弟弟陈德俭在陈德馨的启发下,弃政办学,在鄢陵县马栏镇筹办“三民”学校。1937年,陈德馨出资、陈德俭督建起了这座藏书楼。陈德馨还拿出2000块大洋购置书籍,以此广结爱国人士,会友论政传播理论、科技知识。
陈德馨抗日殉国后,陈德俭改藏书楼为“陈德馨纪念堂”,新中国成立后为鄢陵县中学校址,此楼为校图书借阅室。1972年,鄢陵县中学搬出,林业部工具厂搬进,此楼作为娱乐活动室。1988年,陈德馨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后,鄢陵县文物部门接管藏书楼。1989年,林业部工具厂搬出,此处成为鄢陵县棉织纺纱厂。1999年,省文物局拨款对该楼进行了维修。2000年9月25日,陈德馨藏书楼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陈德馨藏书楼被列入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