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铮 通讯员 计明勋 段佳佳
不同寻常的弹片
8月30日,在襄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展柜里,两枚锈迹斑斑的弹片已经在这里“安家”8个年头。
“这是耿谆体内的弹片,2012年老英雄去世后,我们珍藏了两枚。”襄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马志强告诉记者,查证弹片的来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耿谆1932年参军,先后参加了忻口战役、中条山战役、豫中会战等10多次对日作战,负伤近10次。每块弹片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已经无法查证,但之后的洛阳保卫战应该是贡献弹片最多的。
“老人骨灰中的弹片,是抗日战争遗留的珍贵实物之一,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奋勇抗争。”马志强说,老人的事迹很鲜活,很有说服力。耿谆的儿子耿硕宇说,他多次听父亲讲述洛阳保卫战,也就是在那场战斗中,父亲的膝盖、后背、耳朵等7处受伤,鲜血直流。他毫不畏惧,仍然不停地到阵地各处督战。
1944年5月23日,在守卫洛阳东关铁路桥的战斗中,受伤未愈的耿谆坚持指挥作战,掩护大部队撤退。忽然,他被一颗子弹击中腹部,重伤倒地,不能再动。日军冲上我军阵地,耿谆和救护他的司务长李克金、小号兵王占祥一同落入敌手。
发动“花冈暴动”
1944年7月,耿谆和300名同伴被押上火车运到青岛,然后用船运往日本当劳工。日本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批人中,一个叫耿谆的年轻中国军人会在日本本土发动震惊世界的“花冈暴动”。
耿谆等人为一家名为鹿岛的日本公司做苦役,每天劳动16小时。入冬后,劳工们一身单衣,脚穿草鞋,被冻得手脚溃烂,即便这样还要牛马般爬行于雪中。稍有迟缓,监工便鞭棍相加。在非人的折磨下,劳工接连丧命。不到半年,惨死的竟有200多人。
看着同伴们的惨状,耿谆心如刀割,多次找监工要求增加粮食和衣物,但难以如愿。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耿谆决定发动暴动。
耿谆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我知道,只要暴动必死。但日寇豺狼心肠,不拼死抗争,不流血牺牲,绝无希望。”
经过周密的准备,1945年6月30日深夜,耿谆率领700余名中国劳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花冈暴动”,当场打死4名日本监工和1名汉奸,逃出所在的集中营中山寮。
这场被誉为“中国人民在日本本土打响的唯一一次抗日战争”的暴动,遭到日本军警残酷镇压,当场有115名劳工惨遭毒打、凌辱和虐待致死,耿谆等12名暴动主要成员被捕入狱。1945年9月11日,耿谆被日本秋田县法院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无期徒刑)。由于日本战败投降,他才幸免于难,返回中国。
为尊严七赴日本
耿硕宇说,自1987年起,父亲耿谆曾经7次远赴日本,要求鹿岛公司谢罪、赔偿和建立劳工纪念馆。
在鹿岛公司拒不认罪的情况下,1995年6月28日,以耿谆等11人为代表的原告团和以新美隆等人为首的15人原告律师团到东京地方法院起诉鹿岛公司。这起案件后来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法院驳回他们的诉讼请求后,耿谆等向东京高等法院提起上诉,从1998年7月开始,一共开了6次庭。第7次开庭,鹿岛公司要求协商和解。一直到2000年11月,耿谆才知道,鹿岛公司只是拿出5亿日元捐款,并申明捐款不含有补偿、赔偿的性质。得知实情后,耿谆气得昏迷了3天。2003年3月14日,他发出严正声明,称拒绝领取可耻的鹿岛公司捐款。
尊严永远比金钱重要。作为一个抗战老兵,耿谆身体力行,为中国人的民间索赔作出了榜样。
“2012年8月27日,我的父亲去世。弥留之际,他仍然不忘对日诉讼。”耿硕宇说,老人骨灰里拿出的20多枚弹片,分别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等收藏。
耿谆一生酷爱书法,其作品受到广泛喜爱与推崇。他一生为各界人士无偿写书法近两万幅。在耿谆的家乡,他受到乡亲们敬重。每到清明节,耿谆的墓碑旁总有人送上鲜花。
这些弹片伴随耿谆从忻口到中条山,从洛阳到日本,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惨烈,也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