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天下旅游

游学合一 知行合一

——我市特色研学旅行活动掠影

□ 记者 周亚飞

研学旅行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

今年暑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家乡历史文化的魅力,各景区、博物馆纷纷推出特色研学旅行夏令营,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提升了文化知识、强化了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暑期生活,让青少年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新、更全、更深的感官体验。

“老师快来看,我挖的这个是什么?”一阵阵清脆、稚嫩的兴奋喊叫不时从探方内响起。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拿着手铲和毛刷卖力地挖着,时不时兴奋地大声招呼着考古人员帮忙鉴定自己挖出的“宝贝”。这是7月31日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举办的“保护文物,留住历史,走进发掘现场,感受远古文明”公众考古活动。市区部分小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马庄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参观体验。活动现场,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技术员段志强给大家讲解了我市去年的考古成果,然后现场示范毛刷和探铲的使用方法,引起了大家对遗址考古的好奇心和兴趣。孩子们一边听,一边提出各种问题。随后,在河南省文物专家王豪的带领下,大家实地参观了灰坑、水井、灶、墓葬、房基等发掘的遗迹,看到了地下埋葬的文物。孩子们还拿起手铲和毛刷,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考古发掘的过程,捧着自己挖出的“宝贝”神采飞扬。

“曹丞相府是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业的屯田令和求贤令都在这里诞生。”7月25日,曹丞相府景区的讲解员在向参加研学旅行的小朋友介绍。随后,孩子们先后参观了迎贤堂、议事厅、藏兵洞等。迎贤堂以曹操举贤任能、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为主题,通过曹操三道求贤令大型木雕及求才若渴、不计门第的故事,展现了曹操的广阔胸襟。议事厅以曹操军事才能为主题,通过惟妙惟肖的仿真硅胶像和电子互动影像展现了官渡之战前群臣议事的场景。藏兵洞又称“转军道”,是曹操为了隐藏兵力、运送士兵所修建的地下军事设施。景区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当年曹操藏兵、转兵进行演示,生动地再现了1800多年前曹操的地下用兵奇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并了解藏兵洞的作用。

许昌博物馆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参与。8月29日,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期待着探秘之旅。走进“许昌人”展厅,讲解员向学生们介绍了发现“许昌人”的意义:“‘许昌人’的发现,弥补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链条中缺环,挑战了‘非洲起源’的学说,对研究中国乃至东亚现代人的起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学生们一边参观,一边兴奋地讨论着:“原来我们都是‘许昌人’的后代。”说起参观博物馆的收获,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参加暑假活动很有意义,既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也学到了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学生家长也对此次活动给予好评:“参观博物馆让孩子见到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勤劳朴实、不断探索的远古‘许昌人’,见到了淡泊名利、隐逸文化的开山之祖许由和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热血奉献的一代枭雄曹操。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多学一些知识,对开阔视野很有帮助,我们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今年夏天,许昌博物馆开展了多种研学旅行活动,充分展示博物馆的特色,给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许昌历史文化的认识水平,也带给每一个小朋友充实而快乐的暑期生活,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许昌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