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展现文物原貌,钩沉文物史料,讲述文物故事

本报《访古》专栏今天刊发100期!

本报讯 (记者 张莉莉) 自2017年3月20日起,本报图文并茂地推出专栏《访古》,对我市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及保护管理利用情况给予关注,旨在提高广大市民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市民的“家园意识”、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截至今天,《访古》专栏迎来了第100期。目前,本报已累计刊发专栏文章100篇,逾24万字,配图122幅。《访古》专栏的创作风格是否适合大众“口味”?该栏目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或创新?9月9日,本报记者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市文物界专业人士、本报读者及文物爱好者。

许昌文物资源丰厚,

三国遗迹是特色印记

文物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也是一座城市不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财富。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三国遗迹分布广、数量多,居全国之冠,可以说,“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

市文物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国有馆藏文物总量达28611件/套,拥有“国保”单位27处,“省保”“市保”“县保”单位300多处。关羽挑袍的灞陵桥、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议事台和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32处重点三国遗迹遗址已成为许昌的特色印记和宝贵财富。

记者视角,通俗表达,

唤醒公众家园情怀

3年前,作为《访古》的开篇之作,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陈展于二楼大厅的大型石雕——双翼石辟邪。《访古》以记者的视角追溯历史背景,揭秘考古发现,讲述背后故事,很快吸引了广大读者关注。越来越多有价值、有内涵的馆藏文物和田野文物呈现报端,犹如一股清流唤醒了群众的家园情怀和保护意识。

前两年,我们的专栏以每周两期,整版篇幅强势推出。2019年11月21日(第68期)起,我们应读者要求,把《访古》专栏调整为每周四期,半版篇幅多图呈现;同时,推出了“许昌访古”微信公众号,以满足时下手机用户的阅读需求。

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丰富读者视觉体验

《访古》专栏的创作风格是否适合大众“口味”?该栏目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和拓展?市文广旅局副调研员毛德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首先向晨报对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访古》专栏创办以来,记者怀着深沉的文化情怀,对我市重点文物特别是三国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实地的采访报道,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增强了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访古》专栏在省内外文物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期望《访古》专栏继续以文物为载体,以历史为主线,关注城市历史文化的阐释和提炼,使许昌历史文化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时代化,使全社会都意识到保护文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市文广旅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科长潘惠雄说,《访古》专栏真实展示了我市文物原貌、历史沿革、文物价值,为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今后,市文物部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访古》专栏,希望增强文物保护宣传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拓宽文物保护宣传社会化、文物保护意识全民化途径,构建社会力量自觉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力争将《访古》专栏办出特色、打出品牌。

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访古》专栏面向大众普及文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流畅,内容通俗易懂;下一步,建议专栏增添我国古代传统技艺方面的内容,如传拓、泥塑、年画等。

鄢陵县文管所副所长苏志伟表示,文物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工作方针为主导,建议专栏稿件多讲一些相关历史故事,田野文物选在秋末冬初拍摄会更具厚重感,文物专用的生僻字应标注拼音并配字义,对田野文物(古遗址、古墓葬群)注意保密性,报道时地址不宜太详细。希望《访古》专栏越办越好,使许昌的文物“活起来”。

本报读者、文物爱好者侯配森说,《访古》专栏文字表述比较通俗易懂,适当增加配图,尝试拍摄制作短视频,将会加深读者的直观印象,丰富读者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