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关注

青山岭上“金鸡鸣”

李占伟展示禹州市青山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虫草蛋。 记者 孙学涛 摄

【开栏的话】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深度挖掘脱贫攻坚事例,展示脱贫攻坚巨大成就,讲好脱贫攻坚生动故事,本报即日起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在线》专栏。今日推出第一篇报道《青山岭上“金鸡鸣”》。

核心提示

大力发展土鸡、蛋鸡养殖,推出袁家窝古村落农家生活体验游,在创业小院掀起加工矿用阻燃网的热潮……禹州市磨街乡青山岭村聚焦增收发展产业,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短短三五年,从一个省定贫困村,蝶变为一个摘掉脱贫帽子,荣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禹州市文明村”“禹州市脱贫攻坚红旗村”“禹州市产业发展红旗村”“禹州市美丽乡村红旗村”等称号的先进村。这是怎样做到的?背后有何故事?

□ 记者 孙学涛 王志鹏 通讯员 李红勋

发展蛋鸡养殖,保障村集体收益

“这50箱鸡蛋,即将发往禹州的超市!”9月6日10时许,在禹州市青山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鸡蛋库房,该公司的许师傅正往一辆运输鸡蛋的货车上装鸡蛋。

“我们的鸡蛋是地道的虫草蛋。”青山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占伟拿起一盒鸡蛋,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广告,“虫草蛋的颜色比普通鸡蛋白、个头儿略小,吃起来非常香,营养价值高。”

在青山岭村村民眼里,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收益的鸡蛋可谓“金蛋蛋”;蛋鸡,则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金鸡”。

“是不是‘金鸡’,关键看效益。”李占伟介绍,青山岭村发展蛋鸡养殖,走过一段弯路。

2017年,青山岭村与禹州市汉之元养殖公司合作,成立青山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利用180万元资金建设养殖基地,青山岭村占41%的股份,对方占59%的股份。2017年至2018年,养殖公司竟然亏损。

“我们不专业,应该让专业人士放手去做。”曾在外面做生意的李占伟深知“隔行不取利”。他与禹州市发改委驻青山岭村第一书记冯小强、村“两委”成员商议后决定,青山岭村退出该公司,对方一年缴纳11万元承包费,用工时优先用青山岭村的贫困户,发挥集体经济的带贫作用。

“这个决定彻底解决了养殖公司亏损的问题。”李占伟说,该项目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收入11万元,平时安排贫困户务工。

再上变蛋加工项目,增加鸡蛋收益

从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年底,青山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鸡蛋卖得非常好。可是,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止了这种好态势。

疫情发生后,鸡蛋的价格持续走低。鸡蛋卖不上价,村集体的收益无法保障。怎么办?

李占伟与村“两委”成员商议后决定,略高于市场价购买青山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鸡蛋,然后利用科学配方做成变蛋,增加鸡蛋的附加值。

说干就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在青山岭村的创业小院里,从外地请来的师傅手把手地教十四五个贫困村民做变蛋。

今年3月,青山岭村的变蛋投产;截至目前,已加工变蛋12万枚,累计销售10万余枚。

在青山岭村的创业小院内,李占伟特意展示了装变蛋的包装盒。包装盒上,“土变蛋”3个字格外醒目。

“经专业机构检测,我们的变蛋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富含14种氨基酸。”李占伟剥开一个变蛋, 晶莹剔透、弹性十足。“7天出缸,味道鲜美;30天时吃,口感更好。”

52岁的贫困户侯巧敏笑着说,她家以前靠丈夫一人打零工生活。今年3月,她来到创业小院做变蛋,一个月最少能挣1600元。

“工艺较简单、劳动强度小、带贫能力强是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李占伟说,截至目前,该创业小院安置贫困劳动力7—12人,每人每天收入50元。预计今年加工变蛋30万枚,“已经与许昌的各大商超对接,不愁卖”。

加工矿用阻燃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矿用阻燃网能提高巷道围岩的定整性,有改善巷道安全条件,避免巷道片帮、漏矸冒顶现象发生等作用。距离青山岭村不远的云煤一矿、云煤二矿需要大量的矿用阻燃网。2018年4月,经磨街乡党委协调,青山岭村与其签订了加工矿用阻燃网协议。

“刚开始,我们与矿上签订了每月供应3000张矿用阻燃网的协议。”李占伟说,协议签订后,他赶紧跑到贫困户家中,动员他们学习如何制作。

“加工一张网能赚1元手工费,一天能挣多少钱?”很多人发出疑问。

“先干再说!”

至此,一个加工矿用阻燃网的创业小院热闹起来。在该创业小院,七八名工人忙得不亦乐乎。伸网框、织网口、挂角、抽线……一双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在网框之间穿来引去,一张张矿用阻燃网渐渐成型。

“刚开始,我一天只能加工六七张网。”43岁的汪小芹说,她在村“两委”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冯小强的鼓励下加紧练习。如今,她一天能加工七八十张矿用阻燃网。

看到汪小芹一天能赚七八十元,其他贫困户和留守妇女纷纷加入加工矿用阻燃网的队伍。

“现在,每月3000张矿用阻燃网的订单,我们只用10天时间就能完成。”李占伟说,他们打算与矿方协商,增加数量。

“家门口就业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该创业小院墙上的标语既是村“两委”的倡议,又是贫困户的心声。

昔日省定贫困村,今朝省级美丽乡村

被派驻青山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冯小强见证了穷山村的蝶变:2016年,青山岭村实现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原来的134户537人,减少至现在的1户1人;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62%,降到现在的0.12%。

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产业带贫成效明显,集体经济实现由零到年收入30余万元的跨越,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辈子守在青山岭村的84岁村民李国强无限感慨:原来的臭水沟,现在变成了休闲的好去处;原来的垃圾场,现在变成了健身游园;原来苍蝇乱飞的旱厕,现在变成了无害化卫生间;原来的老宅子,现在变成了农家乐。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个个短板补齐了,各项荣誉纷至沓来:青山岭村先后获得“禹州市文明村”“禹州市脱贫攻坚红旗村”“禹州市产业发展红旗村”“禹州市美丽乡村红旗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称号。可以说,青山岭村近5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几十年。

谈及脱贫攻坚收官工作,磨街乡党委书记王长松坚定地说:“我们将着力抓好政策落实、产业发展、志智双扶和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确保如期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