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昌往事

许昌南屯里旧事(上)

“小庄屯里,18个生产队”

□ 记者 贾同岭 杨佳倩

9月12日,许昌屯里航拍照 记者 陈晨 摄

屯里居民闫祥甫(右)和许昌作协会员梁耀国(左)一起探访屯里跑马沟旧址。 记者 贾同岭 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城南屯里街景视频。

核心提示

屯里因曹操在此屯兵、屯粮而得名。

许昌城南、城北各有一个屯里,俗称南屯里和北屯里。相对于北屯里而言,南屯里离城较近,发展较快,村庄大,人口多。20世纪50年代,南屯里已经发展至有18个生产队的大村落。如今,这里已有万人规模,村中路网如织,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南北大街,着实和“城南第一大村”的形象不符。为记录城市发展,留住乡愁,9月12日,记者来到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探访城南屯里旧事。

屯里有多大?一个村曾有18个生产队

9月12日,记者与许昌市作协会员梁耀国一起来到阳光大道与解放路交叉口西南角的屯里。如今,这里是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屯北和屯南两个社区。两个社区几乎连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连村民自己也说不清楚哪里是界线。

走在屯里街道上,只见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街道两旁多是两层的居民小楼,墙面上画有尊老爱幼、孝老敬亲等宣传画。街道两旁的小卖铺门口,不少老年人在打扑克牌。见几个陌生人在村里四处拍照,老人们的眼神变得警惕起来。

记者注意到,街道中的电子摄像头随处可见,不少庭院大门上用粉笔写着“租房”和电话号码,说明这里的流动人口较多、人员较杂,属于典型的城中村。村民说,屯里有居民万余口,再加上外来租住人口,村中热闹非凡。

屯里的街道不少,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南北大街。顺着一条路走到头,不是一堵墙就是一个广场。村中老人解释道:“屯里人多姓氏多,以前大家各修各房、各修各路,就造成了现在屯里丁字路口多、十字路口少的现象。”

那么,屯里有多大?

屯北社区原主任、今年83岁的冯金波说,现在屯里的范围北至瑞祥路,南至昌合路,东至兴华路,西至工农路。“屯里南北长、东西短,从南走到北有3里地。”

说起村庄的大,屯里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小庄屯里,18个生产队。学校也不大,18个班。”这是用调侃的口吻说屯里是“小庄”,其实是在显摆。“不要说在城南,就是在许昌市、河南省,有18个生产队的村也难找!”

冯金波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村通常有两三个生产队,而城南屯里就有18个生产队,人口众多;屯里小学就有18个班级。“人多力量大,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

一门儿一姓,松树庙门儿是咋回事儿?

到屯里找人,一定要知道找的那个人是哪个门儿的。知道在哪个门儿住,就知道他家的大致方位,然后就好找了。比如,徐家门儿在屯北,孙家门儿在屯南。一个门儿都有谁,到那儿一打听就知道。

门儿是许昌方言,指住在此地的家族或家族的一支。通常来说,一个门儿一个姓,而且住在一片。门儿的正规写法是“门”内一个“外”字,如解放路上有个黄门儿村。但是,现在电脑中打不出这个字,只能以“门儿”代替。

屯里姓氏多,门儿也多。屯北社区就有东冯、西冯、闫、毛、徐等门儿,屯南社区有孙、李、张和松树庙门儿。

以姓氏为门儿,这个比较好理解。但是,屯南咋出现了一个松树庙门儿?它是什么门儿?

64岁的居民闫祥甫说,松树庙在屯南社区,附近居民姓氏较杂,无法以单个姓氏命名。于是,大家合计,谁都别争了,大家住在松树庙附近,就以松树庙为门儿;大家都是松树庙门儿的人。

松树庙是屯里的一座寺庙。旧时,庙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松树,两名成年人都合抱不过来。后来,生产队把这棵松树卖给了一个王姓村民。“大胆”的王某把松树伐倒后,还找木工做了两口棺木。如今,松树庙和松树均已消失,松树庙门儿这个称呼却保留至今。

话锋一转,我们再说说屯里的寺庙。以前,这里有不少寺庙,如观音寺、关帝庙、龙王庙、松树庙、海爷庙、菩萨庙、毛台庙、任爷庙、土地庙等。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寺庙被毁。现在,屯里仅剩观音寺、关帝庙、土地庙和任爷庙。

任爷庙外地不多见,位于屯北社区冯家门儿,是为纪念一名姓任的县令而建的。据说,这位县令在许昌任职时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遂为其建造了一座寺庙。

村北跑马沟传为训练战马而修

冯金波说,许昌有两个屯里,城北小召乡的那个俗称北屯里,城南龙湖街道办事处的俗称南屯里。南屯里距离县城较近,发展得较快,人口较多,20世纪50年代发展成为有18个生产队的大村落。1963年,南屯里一分为二,这才有了后来的屯北社区和屯南社区。现在,两个社区各有9个居民组。两个社区的规模差不多,但屯北社区的人口相对多一些。

屯里的村名大有来头。据传,这里是曹操屯兵、屯粮的大后方。汉魏时期,许昌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曹操的军事大本营。曹氏集团雄踞许昌25年,在此“修耕植以蓄军资”,大兴屯田,逐鹿中原,完成了我国北方的统一。其中,著名的“许下屯田”是曹操在迎汉献帝后在经济上的一项重大举措。

因此,在今日的建安区以及毗邻的一些县、市,有许多以“营”或“屯”作为称谓的村。这些“营”“屯”以屯田时军队首领的姓氏为名,如韩营、高营、陈营、老吴营、张官营、陈屯、黄屯等。

《许昌县地名志》中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屯田许下。这里是主要的军民屯田处,因城北亦有屯里,故名南屯里。至今还流传‘扁豆扁,豌豆圆,居民合作来种田’等民谣。”

“我们村北头以前有一条跑马沟,相传是当年屯田时为训练战马而开挖的。我小时候经常在跑马沟中摸鱼。后来,附近建了一家造纸厂,跑马沟慢慢消失。此外,跑马沟的南边有一座马墓,十分高大,相传是为纪念战死的烈马而修的。不过,现在都没了。”冯金波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屯里早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找不到任何三国文化遗迹,仅留下村名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