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许昌往事

许昌南屯里旧事(下)

“毛堂的二姑娘被龙抓走了?”

□ 记者 陈晨 王威

城南屯里的一条街道,这里为毛家祠堂旧址。记者 贾同岭 摄

松树庙附近的大皂角树。记者 陈晨 摄

大皂角树的树干已中空。记者 陈晨 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城南屯里街景视频。

核心提示

屯里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从前,这里有个祠堂,祠堂有个二姑娘。一天晚上,雷声震天,人们疯传祠堂中的二姑娘被龙抓走了;松树庙附近有一棵“仁义”的大皂角树,为了保护树下村民,宁愿自断枝条也不愿伤人碰瓦;村南灞陵河上有座古桥,造型精美,历史悠久,如果有文献记载,可能与三劵桥同龄……

一声巨响,祠堂中的二姑娘被龙抓走了?

屯里现存最大的寺庙为观音寺,一墙之隔是小学。清晨时分,读书声和诵经声声声入耳,颇有禅意。

观音寺原为孙家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屯里小学。64岁的闫祥甫回忆道,他小时候在屯里小学上学时,教务处办公地址就在原寺庙的大殿中,雄伟高大,十分威严。

屯里的宗族较多,曾有不少祠堂。如孙家祠堂、毛家祠堂等。在封建社会,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后,北方地区的祠堂几乎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屯里也不例外,现在祠堂都不存在了。

祠堂虽已消失,但祠堂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天晚上,雷雨交加,第二天大家便疯传毛堂的二姑娘被龙抓走了。”闫祥甫说,毛堂就是毛家祠堂,后来变成宗教场所,常住两人,一个是田善人,一个是二姑娘。两人年龄相仿。田善人是外地来的道人,瘦瘦高高;二姑娘是屯里的冯姓姑娘,头发黑又长。

“二姑娘是未出嫁的老闺女,信佛行善。新中国成立时,她已经五六十岁了,但是肤色白皙,脸盘精致,没有一点儿皱纹。”在闫祥甫的记忆中,二姑娘是美人胚子,追求她的人不少,但为啥她一生未嫁,村民谁也说不清楚。

一年夏夜,一道闪电划破夜空,随后一声巨响,大雨倾盆而下。第二天一早,村中孩子疯传:昨晚的巨雷是龙王造访,将毛家祠堂的二姑娘抓走了!于是,大家纷纷跑向祠堂,看到毛家祠堂院中的一棵碗口粗的大槐树被拦腰劈断,巨大的树枝断落一地,白花花的树芯露出来,触目惊心。

“二姑娘真的被龙抓走了吗?”看到大树被劈,孩子们更加担心二姑娘的安危,于是四处寻找。这时大家发现,住在毛家祠堂西屋的二姑娘站在院子里和大家有说有笑,毫发无损。见此一幕,孩子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现在想想,这就是普通的雷击大树事件。但在当时,我们都很小,感觉恐怖得很,回家后常做恶梦。”闫祥甫说。

“仁义”百年皂角树,自断树枝保护村民

如今,这棵大树长在胡同口,不属于任何一家,但树下的每一户居民都对大树呵护有加,盖房子、过车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碰到大树的一枝一叶。因为在村民的心中,这棵“仁义”的大皂角树就是一位慈祥的“树爷爷”,值得村里的每个人尊敬和守护。

屯里长有不少古树,如徐家坟的古柏、屯北小学中的古槐以及松树庙附近的大皂角树。这些古树在屯里生活了几百年,默默守护着树下一代又一代的屯里人。大树早已经成为屯里的一分子,深受村民喜爱。

73岁的屯里居民刘根岭是松树庙门儿人,他家门前就有一棵大皂角树。9月12日,记者看到,这棵大皂角树主干有一抱粗,树冠巨大,枝繁叶茂,树枝上挂满了皂角,清风吹来,沙沙作响。

“这棵大树太仁义了,为了树下人家,它宁愿自断树枝,也不愿伤人碰瓦。”说起门前的这棵皂角树,刘根岭赞不绝口,指着南边的一个断枝说,“你看这根树枝,当年为了不碰到树下这户人家的房顶,竟然自己慢慢枯死了。后来,树下人家搬到外地居住,房屋年久失修,房顶坍塌成废墟,南边的枝条才重新发芽生长。”

记者看到,枯死的南侧枝干有碗口那么粗,顶部已经腐朽变白,但底部分岔新发的枝条郁郁葱葱,给人无限生机,无限希望。

“你再看北边的这几枝,原来长势良好,树冠下垂得厉害,几乎碰到北户人家的墙头。后来北户人家建了一个门楼,大树便悄悄地把枝干收了回去,一点儿也不影响树下居民出行。你说,这是多么通人性啊,太仁义了!” 刘根岭说。

那么,这棵大树是谁种的,树龄多少?

刘根岭说,这棵大皂角树没有挂保护牌,大家谁也说不清楚它的具体树龄,但村里的老年人推断,大皂角树至少有200年的树龄。“好几辈人都在树下生活,200年只多不少!”

屯里“新桥”或与三劵桥同龄

屯里,因曹操在此屯兵、屯粮而得名。囤积此处的军粮再由运粮河运输到各地军营。运粮河在屯里西南,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了许昌这座城市的古老血脉,更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在我小的时候,运粮河的水还很深,能行船。河里有很多鱼虾,我们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抓鱼,鱼有尺把长。”83岁的冯金波回忆,新中国成立前,运粮河的河面较宽,一吨重的货船在河中缓缓前行。夏天水大时,城中运粮河上的桥被淹,人们撑船过河。

如今,瘦身版的运粮河早已没有了漕运功能,转而变身成为城市景观河,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好去处。

屯里西南还有一条灞陵河(原清泥河),从前河上有一座大桥。该桥通往榆林方向,是许昌西南官道必经之地。屯里人俗称该桥为“新桥”。“新桥”是一座砖券三拱石桥,桥面铺有宽大的青石板,两侧竖有尺把高的石栏。桥东有香塔和臭塔两座塔。

该桥连通西南诸乡,除了深夜无人行走外,白天桥上车水马龙。桥面石板饱受沧桑,车辙和棱角被磨得光滑圆润。“夏夜躺在上面可凉快了,但是大人说,石板太凉容易伤身,谁也不敢睡在上面。”闫祥甫说。

“这个桥可与三券桥相媲美!” 闫祥甫认为,这座拱桥造型精美,历史悠久,和三券桥又同在灞陵河上,只是它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不能说明其确切年份,否则,屯里的这座“新桥”可能和三券桥一样成为文物。

三券桥位于下游的三桥村中。该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三券桥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吴楼人吴梗重修的一座砖券三孔拱桥,是河南现存时代最早的砖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