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好大一棵树·分类

这棵大槐树被称为“槐仙爷”

禹州市鸿畅镇张湾村的古槐 记者 吕正子 摄

好大一棵树

第99期

树种:国槐

树龄:300余年

地址:禹州市鸿畅镇张湾村

□ 记者 吕正子

中原地区的古树很多与古建筑、古村落相伴,比如禹州市神垕镇灵泉寺前的千年银杏、长葛市老城镇的千年古社柏等。禹州市鸿畅镇张湾村生长着一棵古槐树。它用300多年的时光与小村相伴,并见证了一座小庙的兴衰。它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300多岁的古槐被尊称“槐仙爷”

9月12日下午,秋日的阳光直射禹州大地。鸿畅镇张湾村处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中。该村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街。大街的南端,一座普通民居前,一棵高大的老槐树矗立在路旁。它树干极粗,两个成年人合抱不住;树冠大,街道的路面都在其树荫下;树干接近地面的部分出现了中空现象;树下建有一个方形花坛,保护着大树的根部。花坛的北侧有一张石案,石案下有烧香的香炉,石案上刻有象棋棋盘。

70岁的朱秋珍大娘居住在大树旁。她说,这棵大槐树被张湾村人称为“槐仙爷”。“我嫁到张湾村50多年了,当初来的时候,这棵树就有这么大。”她说,大槐树原先有几个大枝杈,后来陆续断了,只剩下朝向西南方的一枝。大槐树朝向西南方的树枝断裂后,断裂处长了一个木疙瘩,远远望去像一张人脸。村民们都说那是“槐仙爷”的面孔。

市林业部门曾对张湾村的“槐仙爷”进行普查,获得了这样一组数据:树龄300年,树高4.5米,胸围2.6米,冠幅东西长9.3米、南北长8.1米。

古槐在村民眼中颇有“灵性”

“槐仙爷”与张湾村相伴数百年,在当地村民眼中颇有“灵性”。“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就会有很多人到‘槐仙爷’下烧香祈福。”朱秋珍说,有的人求平安,有的人求多子多福,贡品能把树下的石案摆满。

然而更多时候,“槐仙爷”像是张湾村的一分子、村民的老邻居。以前,张湾村的南北大街还是土路,从北面的村口一直延伸到树下。南来北往的村民走到这里都会在树下歇歇脚。农忙的时候,生产队还会在“槐仙爷”朝向东北方的树枝上挂一口钟。上工、下工、吃饭等都通过敲钟通知乡亲们。时至今日,村民还喜爱在“槐仙爷”下休息、拉家常,好不热闹。

“‘槐仙爷’就长在俺家门口,这对俺家来说是一种荣幸!”朱秋珍介绍,她和家人会定期为“槐仙爷”浇水。

古槐所在地是个“宝地”

“槐仙爷”有灵性,其生长的张湾村是一方“宝地”。张湾村是个行政村,地处箕山山脉深处,背靠黄花山,南临玉皇山,下辖张湾、西高、杨家坡、贾家沟、堂沟5个自然村。

从“槐仙爷”下出发,沿着混凝土公路一路向南,没多久就来到了堂沟自然村。听名字就知道这座小村的情况:“堂”说明该村有祠堂、庙堂等古建筑,“沟”说明它处于山沟里。事实的确如此。据一通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的石碑记载:沟内有庙院一座,名曰昆仑寺;庙中有堂,称文殊堂。堂沟之名即来源于文殊堂。

文殊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东、西山墙上保存着两幅壁画。西墙壁画表现了仙界场景,东墙壁画描写了现实生活。它们是迄今为止许昌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古代壁画,经鉴定为清中期以后的壁画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为抢救保护昆仑寺壁画及所属建筑,许昌市文物部门规划实施了壁画原样临摹、壁画揭取保护、文殊堂维修、重新彩绘壁画等项目,并逐步推进实施。

2013年12月2日至19日,相关部门完成了壁画的资料采集、现场揭取,并完成了文殊堂的维修工作。2019年年底,修复后的壁画在许昌博物馆展出。古槐树、小寺庙“共生”在一座山间小村,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