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彭加林) 9月10日一早,建安区苏桥镇东张村村民李桂英大妈收拾完碗筷,仔细检查了两个垃圾袋,确认无误后,丢进院门前的分类垃圾桶里。
垃圾分类是时下的热门话题,许多城市还在探索。建安区在进行一场农村垃圾分类“试验”。
几天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消息,在各省辖市申报基础上,经评审和公示,郑州市新郑市等18个县(市、区)入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省级示范县,许昌市建安区位列其中。
那么,建安区为何能入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省级示范县,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是怎么做的?
四个村庄试点
分类垃圾桶入户
“以前,不管啥垃圾,袋子一装,房前屋后随手就扔了。现在,垃圾怎么分、如何倒,我每天都得教老头子。”见到记者,刚刚扔完垃圾的李桂英说。
说着,李桂英用清洁剂反复洗了洗手,转身指着院门口的两个垃圾桶给记者“科普”:蓝色的装剩饭剩菜等生活垃圾,也就是湿垃圾;灰色的装塑料瓶、纸盒子等干垃圾。
这小小的分类垃圾桶,不仅改变了村民随手扔垃圾的坏习惯,而且使村容村貌大变样。
建安区城管局农村办副主任董聪告诉记者,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建安区与市场化运营企业多次协商分类设施问题,并出台了《建安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
“我们按照市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的要求,逐步开展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董聪说,目前,建安区237个行政村已完成分类垃圾桶全投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63.7%。
同时,他们开展生活垃圾四分类试点村4个,分别为苏桥镇东张村、北村村和五女店镇大王寨村、扶桥村。
其中,苏桥镇东张村建设垃圾分拣中心一处,五女店镇扶桥村建设大型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一座。
算好资源利用账
生活垃圾变身有机肥
当日上午,建安区五女店镇扶桥村垃圾分拣中心机器轰鸣,工人正在对农户已分类的“干垃圾”和“湿垃圾”进行二次分类。
其中,对可腐烂的生活垃圾,进行发酵沤制有机肥;对不可沤制的垃圾进行分拣,可回收的进行回收利用,达到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
“这里修建了3个下沉式积肥池。垃圾堆在这里,经过一个月的沤制,就可成为有机肥。”扶桥村党支部书记惠忠祥说,村里自从开始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后,整个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一个积肥池前,工人掀开密封盖,往里面加水,上午才收来的花生秧覆盖在最上面,底下的湿垃圾已经出现轻度腐烂。
“会有专人对积肥池进行搅拌,辅助湿垃圾自然发酵。”惠忠祥说,每个积肥池可沤制大约10吨有机肥。
另外,建安区还在推广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在秸秆收储运体系方面,农林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常态化监管体系,加速“蓝天卫士”电子监控系统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5%以上。
三级监管
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如今,在建安区农村,分类垃圾桶入户,高温天气下也闻不见臭味。刘思泉在扶桥村生活了几十年,对此感触颇深。
“这个事情是实打实的有变化,老百姓只要积极参与,就肯定有效果。”刘思泉今年已经73岁,自从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就自愿成为村里的垃圾分类“督促员”,以身作则,时刻督促周围的十几户居民参与其中。
宣传册教学、现场演示、“督促员”推进、干部上门指导……垃圾分类带来优美整洁的环境,“变废为宝”的垃圾处理也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董聪说,近年来,他们全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了100%。
收运处置体系严格按照“农户分类投放、公司收集转运、市区统一处理、三级联合监管”的模式,确保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效率,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