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市民程女士拨打本报热线电话2770000反映:最近几天,我带着孩子在中央公园玩耍时,发现一些石头缝里有类似蜈蚣的虫子。孩子好奇,想用手摸、用脚踩,我怕有危险。请问,这到底是啥虫子,有危害吗?
记者李嘉核实报道:当日18时许,记者来到中央公园,看到一些市民带着孩子在此玩耍。
“这种虫子我见过,前边不远的石阶那里就有四五只,确实长得像蜈蚣。”家长贾先生说,“这种虫子好像是从草丛里钻出来的,又像是从土里爬出来的,每到这个季节就会出现,我在其他公园也见过,甚至路边都有,应该没毒。”
另一名家长告诉记者:“我的孩子前几天在公园的草丛里摸了这种虫子,手上出现了红疙瘩,一直喊痒,为此去了医院。不过,医生说不严重,抹些药,过几天就没事了。医生说,这种虫子叫千足虫。我现在每天都给孩子穿长裤和袜子,就怕再碰到这种虫子。”
随后,记者走访了几个游园和几条街,将这种虫子拍了下来,然后咨询了许昌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李俊中。
“这不是蜈蚣,是马陆,也叫千足虫。这种虫子是季节性出现的,不咬人。不过,如果被摸了,它会分泌一种毒素,刺激接触部位,产生红斑。”李俊中介绍,孩子如果摸了马陆,可以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实在不舒服,那么应该就医。”
李俊中表示,马陆喜欢潮湿的环境,一般以腐烂的植物为食,不咬人,不是害虫。
随后,记者致电中央公园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运忠。他表示:“如果市民的活动区域出现比较多的马陆,可以喷点儿普通的杀虫剂,不用过于担心。”
█ 相关链接
马陆和蜈蚣的区别
马陆和蜈蚣是节肢动物的两个分支。蜈蚣身体扁平,分头及躯干两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大颚一对、小颚两对,躯干有15至180节不等,每节有一对附肢(足),第一对附肢为颚足。马陆呈长筒形,除前、后端外,身体各节均两个体节愈合,看起来每节有两对足,口器较简单,有大颚一对及一对板状的颚唇,下唇已经退化。刚孵化的幼虫只有六对足,每脱一次皮足数会增加。
马陆是生态系统物质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生活于腐败植物上并以其为食。有的损害植物,少数具有掠食性或吃腐肉。有时也危害农作物,一般危害农作物的幼根、嫩苗、嫩茎、嫩叶。除草坪外,受害植物还包括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蕨、海棠、吊钟海棠、文竹等。有的家庭把它当作宠物饲养,一般喂落叶、腐木,有时候喂各种瓜果蔬菜。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早春食物缺乏时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蜈蚣畏惧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多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中,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