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关注

我市获得全省市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评第二名

写好中原更加出彩的“许昌答卷”

9月15日,中央公园湖水碧绿,草木葱茏,美不胜收。 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9月的许昌清晨,人们或漫步于绿荫小径,或流连于锦簇花海,旖旎的美景、健身的市民,构成一幅生态宜居的城市画卷。

这是魅力的彰显:许昌从一个缺水城市成为清流环绕的“北方水城”,从过去的“许脏”变得风景如画,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国”字号城市名片纷至沓来。

这是实力的体现:许昌以全省第13位的面积、第12位的人口创造了全省第4位的生产总值。在前不久公布的2019年度河南省市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评中,许昌市位居全省第二,继续保持领先位次……

城市“蝶变”的背后,是许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琴瑟和鸣”,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那么,既无政策优势,又无丰富自然资源禀赋的许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 记者 王利辉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注入动力源 发展“加速度”

长葛市森源重工的停车场上,几台准备交付的5G智慧型负压救护车和医疗救护方舱系列车辆格外显眼。登上其中一台医疗救护方舱车,可容纳20人的指挥中心宽敞明亮。车内搭载的5G通信设备,能够保障车辆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远程诊疗、可视化调度等。

很难想象,这批产品从无到有仅用了21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防疫物资供应紧张,我们果断将目光投向了医疗救护专用车领域,最早一批复工的就是我们的研发团队。”河南森源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西山说。

企业“抢先一个身位”谋发展,正是许昌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挥棒”的一个缩影。

“唯有思路转了,才能行动转;唯有发展理念转了,才有发展方式转。”市委书记胡五岳说,许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从技术“洼地”走向创新高地。

抓好创新之源。许昌强化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此撬动全社会创新投入,去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自2016年以来,市财政奖励扶持资金达2.07亿元,共引进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74个、高层次人才788名,为许昌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筑牢创新之基。许昌强化企业主体,大力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集群。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

推动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许昌明确主攻方向,转型升级步伐铿锵。

优化存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许昌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通过“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全市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1个、百亿元级以上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逾40%。

扩大增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新产业、新技术发展方向,许昌重点培育壮大智能电力装备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高纯硅材料产业等九大重点产业,成为全省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

拓展空间,淘汰落后产能。许昌全面完成淘汰煤炭、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任务,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鼓励支持的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

谋划新思路,构筑新格局,争创新优势,许昌的工业更趋优化,现代服务业量质齐升,在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转型攻坚观摩点评活动中,连续第5年被评为小组第一,成为全省转型发展观摩示范市。

城市发展的速度与民生改善的温度有机统一——

城乡更和谐 家园更宜居

在位于魏都区文峰街道办事处的文峰小区,以往灰蒙蒙的破旧景象,如今换了新颜:道路平整,管网通畅,监控防盗系统一应俱全,还有健身步道和休闲长廊。小区居民赵丽芳说:“小区旧面貌换了新容颜,不仅住着舒心,而且房子也升值了。”

作为全国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许昌加快实施“四改一增”工程,去年先后改造老庭院117个、老厂院20个、老市场8个、老街道34条,增加停车位3000多个。

步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顺应百姓的新期待,许昌市委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高质量改善民生,让全市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便捷生活圈,圈出幸福感。从许昌任何一处居民小区出来,不出15分钟,市民都能找到健身休闲的免费场所,这是家门口的“15分钟健身圈”;一口气建起130多个社区便利店,打造出“15分钟便民服务圈”;规划建设了33座“智慧阅读空间”,形成了“15分钟智慧阅读圈”。

破解入学难,教育更均衡。许昌启动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三年内投入10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192所中小学、99所幼儿园,新增学位17.2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增学位4.5万个,有效解决“入学难、大班额”问题。

编织就业网,家门口挣钱。许昌市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在110个乡(镇、办)全部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岗位登记和技能培训等“一条龙”服务,是全省唯一获得“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的省辖市。

郑许融合路,宏图尽可期。郑许一体化,推动许昌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许昌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强化产业、交通、生态、功能、平台、空间六大对接,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临空产业基地,推动从“蹭Wi-Fi”到“建Wi-Fi”的转变,实现“1+1>2”的协同发展效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许昌市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长年保持在70%以上,使得民生发展更有质感。

在敢于大手笔改善民生的许昌,民生投入不仅没有拖发展后腿儿,反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城市跃上新潮头:城镇化率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08%,首次实现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转变;中心城区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许昌昂首迈入大城市行列……

在许昌,既有城市发展的速度,又有民生改善的温度,彰显出浓浓的为民情怀。

好生态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色——

青山是金山 绿色惠生活

“水的世界,树的海洋,花的故乡,鸟的天堂。”如今,优良的生态环境足以让许昌人引以为傲。一株株树木、一块块绿地、一座座公园,正不断点缀、叠加、融合,汇聚成城市的绿色肌理。

绿水盈盈,荷叶田田,亭台相连,小径蜿蜒。许昌环通长达110公里的城市生态水系,连接芙蓉湖等5个城市湖泊,“镶嵌”了4片总面积为10万亩的滨水林海,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6%,绿化覆盖率逾40%,人均公园面积达12.34平方米,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保护绿色环境。呵护蓝天白云的“许昌行动”,取缔“散乱污”企业4000多家,完成电代煤、气代煤“双替代”3万余户;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超过省定目标,3个省控河流出境断面年累计达标率为100%,在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聚焦绿色经济。在许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长葛大周再生金属、襄城煤焦化等一批循环产业园、静脉产业园成为资源“吃干榨净”的标杆,获得全国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颜值”“气质”一起提升,“蝴蝶效应”渐渐凸显。在许昌城市中轴区,华为、阿里巴巴、浪潮集团等知名科技公司伸出“橄榄枝”,智慧城市建设、“5G泛在小镇”等项目纷纷落户。

如今,在高质量发展的一江春水中奋楫争先的许昌人,以干事创业的气魄和加快发展的胸襟,吹响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嘹亮号角,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许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