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圈·分类

和尚桥传说:济众桥上的善与孝

济众桥 图片由长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乔垒杰

京广铁路长葛站西南500米左右的清潩河上有一座桥,名曰济众桥,也叫水平桥、和尚桥。长葛一带广泛流传着关于和尚桥的传说。2013年,和尚桥传说入选许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9月13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最早建于明嘉靖年间

“这就是和尚桥,也被称为济众桥、水平桥。”9月13日,和尚桥传说传承人杨应甫介绍,1930年出版的《长葛县志》记载:“在县西南15里,为邑冲要。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知县蔡绍先创建,因昔有和尚募化,原名和尚桥。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乡民李惟臣、谢科募资重修于上流,改名济众桥,两旁石栏、石荀俱用铁扣,有碑记。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知县刘涛奉分宪沈公捐俸倡众重修,建河伯庙于北岸,并建沈公祠,有碑记。”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在明万历十年之前,这座桥叫和尚桥,因“和尚募化”而得名,但之后改名济众桥的原因不得而知。

如今,这座桥改名已有400多年,知道济众桥的人很少,反倒是和尚桥越叫越响。现在,长葛市区近郊所设镇的名字也叫和尚桥镇。

解放战争期间,济众桥被大水冲斜,阻碍车辆通行。解放军战士采纳了当地群众的建议,用几根铁轨当撬杠,用大绳拉,把桥体拉正,保证了大军通行。

这座桥于2015年进行了整体修缮,长25米、宽6米、高约3米,以青石作墩、红石铺面,比较坚固,为两岸交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2017年,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

有慈善、孝母等不同版本的故事

杨应甫说,和尚桥传说有慈善、孝母等不同版本的故事。其一,讲的是岸边寺院的一个和尚看到河上没有桥,便化缘建桥济众的故事。其二,讲的是一个儿子为母亲和和尚的感情而建桥的故事。传说,河边有一大户人家,男主人早丧,留下孤儿寡母。隔河有一座庙,里面住着一个和尚。和尚和寡妇经常相互周济,久之生情,便隔着河幽会。

多年后,儿子长大成人,赴京赶考,成了一名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员。很多村民认为,和尚活不成了,儿子肯定会杀死和尚。但出人意料的是,儿子不仅没有这么做,还在河上修了一座石桥,名义上是方便村民来往,实际上是方便母亲与和尚见面。

村民对此心知肚明,只是没有把此事挑破。几年后,母亲死了,儿子从京城返乡奔丧。村民认为,儿子可能会将和尚带到京城,让和尚安度晚年。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办完母亲的丧事后,儿子随便找了一个借口便把和尚杀掉了。后来,有人在石桥上留下一副对联:“修石桥为母行孝,杀和尚为父报仇。”从此,人们便把这座桥称为和尚桥。

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文学特征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和尚桥传说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不仅有历史文献记载,还有文物古迹印证,反映了封建社会道德传统的历史变化。此外,和尚桥传说还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很多内容被整理成文学、戏曲作品,爱情故事、孝道故事、慈善故事均脍炙人口。

“下一步,我们将对和尚桥传说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希望更多文艺工作者利用和尚桥传说创作不同类型的作品,使其传承下去。”陈若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