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树疙瘩上,长出苍翠的新绿;粗细不一的虬枝与形状无二的枯木交融,生出别致的造型,像仙鹤送福,像驼背老翁,像飞天凌空……
“这就是俺村的农民艺术家袁国长的作品!”9月12日,在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村民袁国长家的房顶上,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掩饰不住自豪和骄傲,“国长叔脱了贫不算,还要靠它致富奔小康哩!”
一旁的袁国长一边摆弄树枝,一边说:“咱这就是个爱好!以前,家里穷,整天为了饭碗奔忙。如今,俺家靠着政府帮扶脱了贫,有时间发展这个爱好了,心里怪舒坦。”
袁国长今年61岁,家里有四口人。早年,他做过建筑工人和挖煤工,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没有走出山窝窝、没有落下“金蛋蛋”不说,手指还落下了残疾。随着年事渐长、体力下降,其收入越来越少。除了种地外,他只能依靠打零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2014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开展,当地政府和刘门村一边对袁国长一家进行帮扶,一边大力发展柿子产业。2015年,袁国长开始种柿子树,当年就见了效益;2016年,他将柿子树种植规模扩大到8亩,年底扳着指头一算,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他们家光荣地脱了贫。
“国长叔一家脱了贫,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李海亮说,他们见袁国长在干农活儿之余,经常搜集黄荆树的木桩和其他树疙瘩,便问他有啥用。起初,袁国长不好意思说。经过追问,袁国长才透露,他爱好根雕艺术,喜欢让枯木“逢春”,长出别样的造型。
“有这个爱好好呀,咱农民咋不能搞艺术呢!”李海亮听罢,决定大力支持袁国长。
在当地帮扶队员、刘门村“两委”的帮助下,袁国长投入上万元买了各类根雕工具。平时,他和妻子忙完柿子地里的农活儿,便上山找树疙瘩。找回树疙瘩,他就围着树疙瘩转。
“咱是山沟沟里的农民,眼界小,艺术细胞少,全靠自己瞎琢磨。”袁国长说,他的作品,全靠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自己对美的理解。从取材、设计到制作,袁国长总是翻来覆去地尝试,力图将心中对艺术的理解,完美地呈现在每个树疙瘩的棱棱角角上。
在袁国长家小小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类根雕的成品和半成品,既有一般的根雕造型,又有茶台等实用器具。记者顺着颤巍巍的木头梯子爬上他家的房顶,映入眼帘的便是千姿百态的盆景,老与新、枯与绿、粗与细之间尽显“中国风”。看着眼前的树疙瘩变成的艺术品,袁国长像在看自己的孩子。
手上伤多了,作品的价值也就上去了。现在,前来购买袁国长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根雕和盆景价格也一路飙升。
“前几天,有人愿意出30万元将房顶的30多盆盆景买走,国长叔没有卖。”李海亮说,“国长叔成了俺刘门小有名气的农民艺术家。”
“这世上,没有简单的事情。”袁国长摊开双手,记者看到布满了老茧和雕刻时落下的伤痕。
“脱贫,得靠自己的双手;致富,还得靠自己的双手。”袁国长说,“活了60多岁,俺感觉生活才刚刚开头。希望大城市的艺术家来俺这山沟沟参观指导,让俺这个爱好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