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广场秀

带娃老人见缝插针晨练 身体好 心情畅

明城太极晨练站的队员伴着朝阳打太极拳。

核心提示

几乎每天早上,各个公园、小区活动中心就会出现老年人晨练的身影。5月20日,一支在疫情期间发展起来的晨练队伍成立了晨练站。站内的队员多是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坚持晨练,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 记者 李嘉 文/图

小区封闭

让几位热爱锻炼的老人走到了一起

几乎每天清晨,东城区天明城南门对面一所学校门前的空地上,10多名晨练站队员都会身着练功服打太极拳。他们时而搂膝拗步,时而左右云手。清晨的阳光把他们映照得一脸明媚,美不胜收。

他们的一招一式都透着自然美,给人美的享受。

“明城太极晨练站成立4个月了,现在有成员17名,主要练习24式太极拳、八段锦、太极扇、五禽戏和广场舞等项目。站点成立后,我当站长,总站开会和跑腿啥的都是我去。”今年53岁的罗淑萍介绍,晨练站的队员是在疫情期间走到一起的。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我们住的天明城小区因为疫情被封闭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几乎每天早晨,邻居李雪都会带着两个人在小区游园里练习太极拳。不过,他们的动作不太标准。我有6年打太极拳的基础,于是加入其中,带着他们一起打太极拳。”罗淑萍说,疫情期间,队伍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六七人。

“我以前学过太极拳,但动作不太标准。疫情期间,我在家里憋得难受,就早上在小区车库前打太极拳。有两个人看到我打太极拳,就开始跟着我学习。天气暖和后,我们便在小区游园里练习。”李雪说,罗淑萍加入后,帮他们纠正了动作。

有意思的是,晨练站的队员大部分住在天明城小区,帮子女带孩子,大家每天早晨五六点练习,7点多结束,开始一天的带娃生活。

相聚、交流

让带娃的日子不再枯燥

“我以前心脏不太好,一直想找个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彩虹桥附近遇到一支打太极拳的队伍,便跟着他们练习。”罗淑萍说,她从2014年开始练习太极拳,经过多年的锻炼,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

晨练站的队员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好装备,进行晨练。李雪说:“只要天气允许,我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来晨练。儿女工作忙,把孩子交给我带,我要把身体练好,不让他们担心。强身健体的同时,我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互助,很有凝聚力。”队员王金花说,他们是住在附近的老年人,退休后加入了晨练站,“晨练的好处说不完,首先,我们的身体好了,不给子女、国家添负担;其次,我们的心态更年轻了,生活更充实、更快乐,带孩子的日子不再单调和枯燥;最后,邻里关系更融洽了,原本不认识的邻居在晨练中相识,变成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晨练就像上班,一天不去心里就‘空落落的’。那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等着我,一起打拳、舞剑、跳广场舞。遇到活动,我们还会积极参加,拿个名次,特别提劲儿。”队员白香菊说,晨练不仅让老人收获了好身体,而且让老人有了精神寄托,让老人以年轻的心态融入社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社会、为家庭做出更多贡献。

专业指导

让“杂牌军”成了“正规军”

今年63岁的王花萍是明城太极晨练站的总教练,已有15年的拳龄,是晨练圈里的名人。“我是去年搬到天明城小区的,教过罗淑萍打拳。这个晨练站成立以后,她把我拉来教大家打拳。”王花萍说。她退休后发挥余热,参与群众体育指导工作,带出了一大批学生。她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因为晨练,许多人成为好朋友。晨练让大家凝聚在一起,有一种归属感。”

24式太极拳是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的简化版太极拳,套路仅有24式,但保留了传统太极拳中的精华,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手抚琵琶等套路。“这套太极拳简单易学,但对没有基础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学习初期,每天要背口诀,反复练习,一个动作要练习几天才能打出样来。”罗淑萍说。

大多数晨练站的队员之前没有接触过太极拳,在王花萍耐心的指导下,大家不仅学会了24式太极拳,还学会了五禽戏、八段锦等体育项目。

现在,王花萍开始教大家跳广场舞。晨练站的活动项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正规。

“刚加入晨练站,因为跟不上进度,我曾经一度想放弃。可王老师总是给我‘开小灶’,并且鼓励我坚持下去。”回想起刚开始晨练的那段日子,队员王金花感慨万千。她说自己悟性低,学得慢,幸好遇到认真负责的老师,她才能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太极拳的忠实“粉丝”。

“现在每天都有人来打听如何加入晨练站,我们的队伍也在壮大。”罗淑萍说,“我们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有热爱锻炼的队员,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