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过去,他们学习德国好榜样,一路“跟跑” 如今,他们靠自主创新,在业界实现“领跑”

德佰特:从3100万元到1.8亿元的跨越

德佰特的生产车间几乎不见工人,自动化生产线在精准作业。

□ 记者 王利辉 文/图

一根看似寻常的液压支架立柱,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在河南德佰特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佰特),答案是200兆帕,相当于子弹出膛时的压力。

“两天前接到神华集团的一个大单,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今年年底。”9月17日,德佰特总经理吴正龙说,“产品做到极致后,使我们的客户涵盖了煤矿行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现在不仅仅是我们在找市场,市场也在找我们。”

德佰特,凭什么这么牛?

液压油缸的行业“领跑”者

液压支架立柱想达到超高强度,需要一个核心部件——液压油缸。而生产这种产品,正是河南德佰特的强项:普通的液压油缸能质保3年,高端的液压油缸能质保8年。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对液压油缸只能质保1年。

德佰特的6条精品液压油缸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在高效作业,自动送料、铣、钻、磨等工序一气呵成。而在品质层面,德佰特对工艺的要求达到近乎严苛的地步,关键零部件的精确度达到微米级。

“国内过去生产的液压油缸耐腐蚀、耐磨损性能较差。在请教技术时,曾被德国专家讥笑只适合做低端产品。”德佰特总经理吴正龙说,“但现在我们生产的液压油缸,在德国顺利通过欧洲标准60000次循环试验,拿到了进军欧洲市场的入场券。”目前,德佰特打破了国外行业巨头的技术垄断,成为国内诸多矿业企业的合作伙伴。

品质是制胜的利器。德佰特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条美丽的上扬曲线:2018年,企业产值是3100万元;2019年,企业产值是1.8亿元;2020年前6个月,企业产值已经达到1.5亿元。

从“被人防”到“防别人”

在德佰特技术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忙碌,有的在对产品材料进行研究,有的在对矿土和地下水质进行化学分析。“针对不同的矿区、不同的地质条件,就要采用不同的工艺和配方。”吴正龙说,该公司拥有博士、硕士20多人,与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新的“激光内孔加工”项目已完成技术研发,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吴正龙介绍,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他们生产的高端液压油缸,先后拥有5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在靠近实验室的一个房间外面,吴正龙自豪地说,这个房间里有他们公司近年来所有的科技创新成果,很多成果位于行业顶端。“想进入这个房间,需要3个人经过人脸识别后同时开启3把锁,否则监控设备就会自动报警。”他说,“过去别人提防我们,现在轮到我们提防别人了。自主研发的技术就像是我们的护城河,我们必须守护好。”

德佰特生产车间,除了有现代化的技术工艺外,还有几条锦鲤在车间一角的水缸里游动。其水源是经过处理的循环水。“绿色环保”是德佰特生产工艺的标签,工业废水通过特殊工艺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3个月见证“许昌速度”

当初,源自卡特彼勒(郑州)公司的德佰特创业团队来到长葛时,大伙儿心里“既兴奋,又担心”。他们兴奋的是,终于要有自己的厂子了;担心的是,过去只做技术、贸易,没有一点儿建设经验,况且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如何。

“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仅用了3个月。这样的‘许昌速度’,说明这里的投资环境太好了!”吴正龙笑着说,“从最初的‘一见倾心’到下定决心‘长相厮守’,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生态圈、政商生态圈,事实也证明我们的眼光没有错。”

项目落地快不快,关键在“办手续”;企业发展好不好,核心在“破难题”。德佰特入驻长葛后,“驻厂员”全身心服务,很快就帮助企业完成项目布局,设备进驻、安装调试,并投入生产。

“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吴正龙说,“我省提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了我们打造‘河南制造’精品的决心。”

“围墙外的事,政府办;围墙内的事,企业办。”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冀伟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围绕德佰特等“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打造高端机电设备产业园,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加速培育“隐形冠军”

近年来,许昌市建立了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的产品、用地、能耗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并且每年都对产品性能和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给予奖励,以优质服务提供成长沃土。

如今,万杰智能的智能主食机械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沃正实业的小型农业机械装备生产技术全国一流……目前,许昌加速培育出30家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9月16日,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厂区内,一台水泥混凝土振动搅拌主机被装上货车,启运河北一高速公路项目工地。

“靠着自主创新,我们在全国混凝土振动搅拌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该公司总经理孟超说,“自2月18日复工以来,我们的新增订单量、回笼现金量与去年相比翻了一番。”

当不少企业受疫情影响出现订单萎缩时,许昌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成为抗风险、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却站在行业的顶峰,发展后劲足,有力地推动着许昌‘智造之都’建设。”许昌市工信局局长焦建华介绍,去年,全市有1家企业的产品进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行列,70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03个项目进入全省技术改造项目库,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居全省第二位。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许昌坚持开放合作,对德合作签约项目达到96个,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了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上百家,使高新技术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9%。德威科技通过内引外联、技术合作,迅速成长。如今,该公司生产的高品质镁合金轮毂获得了欧美市场的“通行证”,与奔驰、宝马等知名车企签下了货值5亿元的大单。

前不久,我市出台了《许昌市“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计划通过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3年内再培育20家“隐形冠军”企业,让100家企业进入“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进一步提升许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