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昌往事

潘窑没有姓潘的,姓马的却不少

□ 记者 贾同岭 王威 文/图

潘窑社区美丽街景

潘窑航拍照

五里岗的菅姓始祖墓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潘窑印记》。

核心提示

潘窑位于城南京广铁路西侧,阳光大道穿境而过。潘窑过去叫村,现在改为社区,属魏都区新兴街道办事处,下辖潘窑和五里岗两个自然村。

按照中国村庄的命名原则,潘窑中应该有很多姓潘的,且村中有潘家人修建的砖瓦窑才对。可奇怪的是,潘窑居然连一个姓潘的都没有,姓马的倒是不少。此外,潘窑社区的五里岗村还有不少姓菅的。“菅七看告示——厉害”这句歇后语就出自这里。

以前村中确有潘家窑

“我们村没有姓潘的,也没有窑。”今年83岁的潘窑居民马振合说,现在的潘窑无“潘”无窑,但相传潘窑因潘姓人在此烧窑而得名。“我们小时候挖红薯窖,铁铲向下挖几下,就能看到地下的红土。这明显是烧过的窑土,说明当年这里有很多窑。”

潘窑原村主任、75岁的李凤岐说,潘窑离城近、地势高,居住在此地的潘姓居民选择以烧窑为业,一可以为城里人盖房提供砖瓦,二可以为城里人和周边村民提供盆盆罐罐之类的生活用品,以此提高家庭收入。

后来,潘姓人烧制陶器的水平越来越高。除了生活用品外,他们还烧出了五彩斑斓的观赏器物。潘窑人挣得盆满钵满,名利双收。明嘉靖年间,许繁古道潘窑段处处是钱庄、陶铺、货店、布店、酒肆,商铺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南北客商络绎不绝。许州城南曾有“望遍城南西面八方,还是潘窑熙熙攘攘”的说法。

但是,乐极生悲,后来潘姓人不知为何得罪了权贵,一道圣旨要将潘窑的潘姓人满门抄斩。潘姓人得信后连夜外逃。官兵来时,潘姓人早已不见踪影。至于背井离乡的潘窑潘姓人后来去了哪里、状况如何,现在已无人知晓了。

遭此变故后,潘窑潘姓人杳无音信,潘家窑也渐渐废弃、坍塌,掩埋在黄土之中。不过,城南的这片沃土并没有因此荒废。新的主人在潘窑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使得潘窑迎来新生机。

如今,潘窑社区的潘窑自然村有马、刘、吴、王等姓氏,五里岗有菅、李等姓氏,总人口有2000多人。

马家油坊香溢许昌城

现在的潘窑居民以马姓居多。

“这里的马姓源自城中的马家胡同,现在占潘窑人口的70%左右。”马振合说,明朝建立后,为维护封建统治,决定移民屯田。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一户马家人移居在许昌城内的天平街,形成了后来的马家胡同。

到了清朝,马家胡同的马姓人又分为三处定居。这三处地方分别是城东的马岗、城西南的马庄、城南的潘窑。后来,魏都区新兴街道办事处成立,潘窑划归新兴街道办事处管辖。

马振合说,马家人在许昌南大街和考棚街(今文化街)开了三处油坊,分别挂起“振泰”“清泰”“吉泰”商号牌匾。每处油坊都有五六名工人,一天能加工250公斤左右的芝麻油。当时,许昌一带的芝麻不够用,他们就到盛产芝麻的驻马店采购。还有不少村民把自家的芝麻存进油坊,随用随取。

“马家油坊闻名遐迩,榨出的香油风靡一时,最远销到了山西一带。”马振合说,油坊一开始榨油,油香四溢,香飘许昌城。据档案资料记载,振泰油坊门前曾贴着一副对联“榨声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振泰油坊在南大街北段路东,清泰油坊、吉泰油坊在考棚街。民国时期,振泰油坊生意越做越大,最多时雇工30余人,生产量也大。

“马家油坊鼎盛时期,马家人在村中置地建房,马家大院是潘窑村最好的建筑。”李凤岐回忆道,他小时候,村南头这些保持原貌的房屋仍在,后来这里还办过扫盲班和乡政府干部训练班。

令人叹惋的是,红极一时的马家油坊后来渐渐没落了。“有一次往武汉送一车油,半路让人掉包,从此一蹶不振。”马振合说。1951年,马家油坊全套设备被政府赎买,改称许昌县公营裕民油坊,次年被供销社接管。

现在,潘窑马姓人不再从事榨油工作,马家油坊成为一段记忆。

菅七看告示——厉害

潘窑社区下辖两个自然村,除了潘窑外,还有五里岗自然村。“五里岗因村子建在高岗之上,距离城南5里而得名。”今年74岁的五里岗居民菅相甫说,五里岗居民以菅姓居多,和城北菅庄同宗,为明代山西省洪洞县移民。

“清朝道光七年,部分菅姓人从城北菅庄迁至城南五里岗。现在我们的祖坟石碑上还有这样的文字。”菅相甫说,菅姓人在许昌不多,主要集中在城北的菅庄、城南的五里岗等。

“从城北菅庄过来的一家有兄弟5人,他们的后人在五里岗繁衍生息。”菅相甫说,五里岗和菅庄的菅姓人一直有联系,辈分也一直没乱。说起菅姓的辈分,74岁的菅相甫老当益壮,一口气背了下来:“允岳宗德裕,蔚起太平乡,远得家途叙,懿范万世昌。”

说起五里岗的菅姓传奇人物,大家首先想起菅七。“按辈分,我应该喊菅七为‘姥’呢。”菅相甫说,菅七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相传为南大街五洲杂货店的老板,曾任许昌商会会长,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作为成功人士,菅七十分看重个人形象。一次城里贴了告示,菅七刚好路过,进城的农民向他打听告示里写的啥。他走到告示前,背着手频频点头,“嗯……嗯……厉害”,好像很懂的样子,然后转身离开。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很有文化,其实他大字不识一个。告示上的内容,他啥都看不懂,只好用“厉害”来搪塞。

后来,“菅七看告示——厉害”这则歇后语不胫而走,成为许昌人的笑谈。

菅七有两个儿子,老大叫菅宗凯,老二叫菅宗会。菅宗凯早年流落武汉,以行医为生。他的儿子菅金尧自幼喜欢画画,早年专攻油画,曾在中南剧院画过电影海报,后转攻水墨画。菅金尧的作品中西合璧,其笔下各种形态的捉鬼钟馗最受人们钟爱。

菅宗会的故事在许昌民间流传较广。菅宗会少时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后来,其自改牛姓,因排行老九,人称“牛九”。菅宗会是个狠人。一天,父亲菅七骂他不走正道。他一怒之下,拿起菜刀砍向自己的左手,将三根半手指生生砍断,以誓痛改前非。断指后的他果然遵循诺言,安分守己地度过了余生。于是,人送外号“六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