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好大一棵树·分类

探访古树名木,寻找年轮里的故事

禹州市鸠山镇大鸿寨风景区内有一棵树龄1400多年的银杏树。每到初冬时节,银杏树头戴“金冠”。人走在树下,犹如置身仙境。 资料图片由记者李嘉提供

第100期

□ 记者 李嘉

许昌,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远古时期东夷族部落酋长许由的传说,有旧石器时代古文化的遗址,有三国文化的传承,有历朝历代逐鹿中原的故事,还有近1000株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树名木。

《好大一棵树》栏目自2017年4月开栏以来,刊发了100期。其间,记者深入街巷、村舍和山涧,走遍许昌所辖县(市、区),寻访了100余棵具有历史性和独特性的古树名木,并拍摄了大量图片、视频,向读者讲述许昌人与古树名木之间的故事。

古树年轮里刻着历史和文化

2017年4月6日,许昌最老的树——长葛古社柏,通过《好大一棵树》栏目进入读者视野。长葛古社柏被当地人称为汉柏,树龄已达2310年,植于战国时期。古社柏所在地相传是古社稷坛旧址。《汉书》记载,因社柏暴长,得名“长社”。长葛旧称“长社”源于此。

长葛古社柏群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古柏群,被考古学家称为“社”的活化石,是弥足珍贵的重点保护文物。生长在长葛中州人文纪念园的古社柏已成为长葛的象征和“社”的活化石,向世人讲述着长葛的悠久历史和人文风貌。

属于伏牛山系东麓的襄城县紫云山风景区,有两棵树龄超500年的柏树生长在遐迩闻名的紫云书院内。这两棵古柏微微前倾,像慈祥的老人俯下身子和游客耳语。

襄城县迎宾路旁的一个小胡同中,生长着一棵百年皂角树。它不仅是一棵古树,还是一棵“名木”:60年前,毛泽东视察襄城县时曾在这棵皂角树下小憩。从那以后,这棵树便出了名,作为毛泽东视察襄城县的见证,现已被妥善保护起来。

古树就藏在城市街巷中

在市区,要论哪几棵树知道的人较多,当数生长在建安大道与三里桥街交叉口的皂角树、学院路和天宝路交叉口的柏树。这两棵树从容生长在路中间,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风景线。

建安大道与三里桥街交叉口这棵150余年树龄的皂角树,为几代人遮风避雨,见证了许昌的历史变迁。树下的三里桥旧时是许昌人通往鄢陵、扶沟、太康等地的必经之道。当年,桥两侧聚集了不少商贩,建起了旅店、饭店。逢年过节,桥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同集市一般,有“小上海”之称。

学院路和天宝路交叉口的柏树也有150余年的树龄。它不仅见证了东城区的快速发展,而且见证了许昌人民抗击日寇的壮烈往事。1944年,许昌抗战烈士彭国正回到许昌,在三里桥附近的徐湾、赵湾、许庄、大坑李等村秘密组织抗日武装,成立了抗日自卫团。这些村庄都在古柏附近。

许昌的老街中分布着不少小胡同,如汪公祠胡同、大王胡同、小王胡同、菅胡同等。幽深、曲折的胡同中住着不少人家。千百年来,他们和城市一起经历风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家搬走了,有些人家坚守至今。古树就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古树见证乡村巨变

建安区苏桥镇西张社区的农耕文化园内有一棵600余年的老槐树。古老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不断失传的农耕工艺,都在树下“生根发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老槐树屹立于此,注视着这座充满乡愁记忆的农耕文化园,见证着村落的变迁和社区的发展。

在禹州市鸠山镇魏井村,一棵400多年树龄的槐树生长在这个美丽而平凡的小山村里。村子里有青山、绿水,还流传有刘秀、李自成的故事,是个颐养天年的好地方。该村建筑错落有致,大多为砖石结构,风格古朴典雅。因为村子以前交通不便,偏僻难寻,所以传统建筑皆保存完好。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村子交通便利,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禹州市磨街乡关庙村地处禹州市、汝州市、郏县交界处。这里有一棵200余年的枫树。每到深秋,红彤彤的枫叶点缀着山涧。原本偏僻的穷山沟,通过发掘当地特色,决定打造“吃、住、游、娱”四位一体的乡村健康休闲游基地。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关庙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