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9月21日电 “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9月22日21时31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也是我国古代最早被确定的节气。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秋分的分取均分、平分之意:既指平分秋季,又指均分昼夜。但专门从事历书天文学研究的紫金山天文台专家介绍,秋分的分只是大致均分之意,并非平分。
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副研究员成灼介绍,在我国古代,秋分被认为是平分秋季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二十四节气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秋季自立秋起至立冬止,共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6个节气。秋分位于秋季的正中间。但是,由于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速率并不均等的太阳周年运动制定,所以实际上各季节的长度并不相等,秋分平分秋季也会出现一些偏差。
根据现代历书的计算,秋季实际长度并非90天,而是约91.9天。秋分距离秋季开始和结束各约46.5天和45.4天。由于节气和公历都代表太阳的周年回归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相对固定。21世纪,秋分都发生在9月22日或23日。
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张旸说,天文学上讲,秋分指太阳沿黄道自北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的一刻。此时,太阳位于地心视黄经零度,直射赤道,地球上各地白天和黑夜等长。
由于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所以实际上秋分当天白天会稍长于黑夜。以北京地区为例,秋分当天,白天比黑夜大约长20分钟,昼夜长度出现了些许“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