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IT·分类

“嘀”的一声钱就没了,手机这些功能要慎用

本报讯 (记者 朱兆浩 通讯员 添浩) 手机对着收款机,“嘀”的一声,就结束了整个付款流程。“免密支付”虽然带来了方便,但是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晒车票、护照、飞机票等,但这些东西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含有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如果借助特殊软件,便能轻易读取……中国移动许昌分公司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手机在给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功能要慎用。

支付宝“免密支付”功能要慎用。近日,有消费者发现,在一些购票APP上购买机票时,填写一个手机短信验证码就可以完成交易。虽然“免密支付”在客观上方便了消费者,但是增加了被盗刷的风险。据报道,去年12月,杭州市民徐先生的手机被同宿舍的同事马某盗走。马某利用“小额免密支付”功能盗刷了4000余元。大家打开支付宝依次点击“我的—设置—支付设置—自动扣款—免密支付”,选择“关闭”即可。

安装软件少点击“允许”。安卓用户安装应用后会被要求允许软件读取相关权限,通信录、短信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应尽量关闭。手机安装游戏等软件时,常被要求“使用你的位置”。如果你点击“允许”,这些应用便可扫描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这些资料一旦泄露,别人就可能知道你的位置、家在哪里。

微信位置信息慎标记。微信“所在位置”功能让你可以分享所在位置。如果你旅游出差,发朋友圈显示地址,等于表达“这个人不在家”。大家发朋友圈时,慎重显示位置信息。同理,点击微信“附近的人”也可定位到你的位置。微信用户可依次点击“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附近的人”,选择“关闭”即可。

微信朋友圈晒图须慎重。生活中,“陌生人叫出孩子的名字后搭讪拐骗”的新闻屡见不鲜,不法分子很可能是通过父母的朋友圈知道的。建议家长发布孩子照片、文字信息时,不要泄露孩子的相貌、姓名等信息。日常发朋友圈,切记将关键信息进行模糊处理。

“生活中,很多人对一些细节不以为意,造成财产损失之后才追悔莫及。因此,大家日常使用手机时留个心眼儿,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做到防患于未然。”中国移动许昌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