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吕正子
9月22日,我市在鄢陵县举行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
多年来,我市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工作,通过乡土人才培养,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靠高标准农田建设,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采取多项措施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推动“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日上午,鄢陵县五彩大地景区门前广场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彩旗与气球飘扬,摊位整齐排列,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琳琅满目。
襄城县滕源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滕青亚是襄城县的“香菇王”,也是当日到访的40名乡土人才之一。
她在摊位间流连,看到感兴趣的农产品立即了解情况,并将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参加这项活动,我感到很荣幸!”滕青亚说,“能够与其他乡村人才进行交流,开阔眼界。”
本次活动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引导带动城乡共庆丰收、共享喜悦、传递幸福,让丰收节成为“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不断拓展节日载体和媒介功能,使其在繁荣乡村文化、拉动乡村产业、活跃城乡市场、提升乡村治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及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恢复提振信心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市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312”工程,锻造了一支新时代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我市将“三农”管理、农技推广、经营创业、能工巧匠、转移输出五类11696人纳入乡村人才信息库,引导乡土人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相结合,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0人次。
我市依托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许昌英才计划”,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引进了一批农业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实施了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有机融合、互促共进。
今年6月,我市遴选了82名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经验的管理人才到乡镇挂职,为乡村人才振兴持续注入活水;选派73名科技特派员与4个县(市)的39个乡镇123个村结成帮扶对子,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通过“一帮一”“一带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
今年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保障粮食生产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我市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建成并通过验收的高标准农田达347.9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4.5万亩发展到80.5万亩,全部实现订单生产。
国家统计局许昌调查队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市今年夏粮总产量达170.04万吨,创历史新高。夏粮收割后,我市立即转入秋粮生产。农业部门调整优化了我市农业种植结构。
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今年,全市秋作物总播种面积46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34.3万亩、花生25万亩、瓜菜65万亩、其他作物37.3万亩。自9月11日秋收工作开始至今,全市已收获秋作物79.65万亩,占应收获面积的17.26%。
四项举措促进贫困户增收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为促进贫困户增收,我市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抓就业。全市共安置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9369人,开发公益岗位14370个。二、抓产业。目前,全市155家带贫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带动19530名贫困人员实现本地就业;33家带贫合作社、13个扶贫车间均已正常运营。三、抓金融。2020年,累计发放小额信贷2829.33万元,新增户贷率8.24%;全市“精准扶贫企业贷”累计发放4671.3万元,带动贫困户479户。四、抓消费。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采购农产品16.6629万吨,销售额达38839.98万元;采购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扶贫产品12.252858万吨,销售额为35771.61万元。
此外,我市相关部门还通过抓好政策落实、强化兜底保障、抓好项目建设、强化问题整改、精准调研指导等措施,推进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