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利辉
倾20载心血,经3次再版,迄今发行量最大的钧瓷类普及读物——《追根求源话钧瓷》日前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第四次出版。
知名传播学者罗杰斯说:“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这本印刷精美、装潢精致、编排精心、图片精巧的“钧书”,详解钧瓷发展的来龙去脉,带人走入“窑变”神奇、意境无穷的钧艺世界。
本书作者李争鸣,知名钧瓷文化学者,许昌日报原总编辑。他“用新闻的笔触记录钧瓷,用历史的目光感悟钧瓷”,采用通俗畅晓的语言、“百问百答”的形式解读钧瓷历史,实现了艺术和文化的融合交汇。
一
“那是一场钧瓷的盛会。”时隔20多年,李争鸣依然记得1996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神垕钧瓷艺术珍品展”。
1996年,神垕镇要在香港举办钧瓷艺术珍品展,邀请刚到报社任职的李争鸣前去采访。在香港的几天里,钧瓷散发的巨大艺术魅力让他感到震撼:来自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对钧瓷艺术的礼赞之情,香港《大公报》、日本朝日新闻社等10多家新闻单位不惜版面的捧场造势,香港众多市民的踊跃观赏和热情赞誉,围绕钧瓷出现的一个个高潮,至今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此前,担任许昌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的李争鸣,曾多次陪同来自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记者到神垕观光采访。或许是司空见惯的缘故,在他眼里,钧瓷无非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
此番走出神垕,走出许昌,走进香港,走向世界,李争鸣发现,原来,钧瓷在世人的心中竟有如此巨大的分量!
香港之行,让李争鸣与身处故乡的钧瓷结下了难解之缘,同时感受着作为记者肩上的担子与责任。
此后,他开始关注钧瓷的发展和动向。1999年的钧瓷邮票发行、200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以钧瓷为国礼、连续11届的“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他都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跟踪采访,并结识了不少国内陶瓷大家和众多钧瓷大师。在采访和学习的过程中,他对钧瓷之美有了独特的感悟,对钧瓷发展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厚积薄发,一种为钧瓷著书的冲动开始在他的胸中萌发。
二
“问:一个记者,怎么要写有关钧瓷的普及读物?
“答:身处钧都而产生的使命感。闻名遐迩、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就诞生在许昌市所辖的禹州市,一座叫神垕的千年古镇。”
这是《追根求源话钧瓷》序言开篇的话。李争鸣说:“记者也是文化传播者,完全可以发挥联系面广和职业相对稳定的优势,一联络政府官员,二联络专家学者,三联络大师窑口,广交瓷友,为钧瓷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推介工作。”
在探访钧瓷的过程中,李争鸣发现,“钧瓷藏在深闺,不知者不知其美,知其美者不知其所以美”。《追根求源话钧瓷》采用问答体,将钧瓷丰厚的文化内涵,化入通俗晓畅的解读之中。
这里,有钧瓷史话:“钧瓷之名因何而来?”“为什么是因古钧台而非钧州得名?”
这里,有钧瓷工艺:“什么是窑变?造成钧瓷窑变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钧瓷‘大火蓝’?什么是钧瓷新工艺?”
这里,有钧瓷收藏:“为什么投资钧瓷升值空间大?”“评估钧瓷价格的五字诀是什么?”“如何鉴别古钧瓷真伪?”
《追根求源话钧瓷》一书,以钧瓷的基本知识、神垕溯源、钧瓷事件、钧瓷工艺、钧瓷鉴赏和钧瓷收藏等6部分为主线,以100个问答的形式普及钧瓷知识,具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的特点。
李争鸣说:“当年,我对钧瓷的学习和理解,也是从问答开始的。这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奔主题的形式,容易为初学钧瓷者架起一座认识、理解和欣赏钧瓷的桥梁。”
三
“《追根求源话钧瓷》再版修改完毕,终于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从2000年开始写作到第四次出版,前后跨越20年。”李争鸣说,20年时光荏苒,初心未改,人生易老,情怀依旧!
迄今,《追根求源话钧瓷》已成为发行量最大的钧瓷普及读物。大宋官窑、孔家钧窑、金堂钧窑等许多知名窑口,将其作为入职人员的学习教材;钧姑娘肖专将其做成音频,置于大型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播出;书中大部分内容被百度、360等知名搜索平台反复引用。
“本书此次再版,在原有基础上又做了部分修改:一是合并,将内容相近者进行整合,以期更为精准;二是增添,将近年来大家关注较多的,诸如开窑仪式、国礼来历等问题独立成篇,以期内容丰富;三是大修,将原有一些问题重新改写,以期更加符合现实;四是小补,书中大部分篇章皆有改动,以期事实准确和文字精练。”李争鸣说。
“钧瓷的创新之举,对后来的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德镇烧造的釉里红、祭红和郎窑红,石湾窑的广钧,宜兴窑的宜钧等,都能折射出钧窑的影子。”李争鸣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人喜爱钧瓷、收藏钧瓷;在千家万户最显要的位置,一定会有钧瓷绚丽的身姿、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