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创建文明城 永远在路上

以城市文明涵养民生幸福之三

好人层出不穷,催生“涟漪效应”

“老妈妈拥军服务队”队员为战士们缝补衣服。

核心提示

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便利的硬件设施,而且取决于一座城市是否有温暖人心的“内涵”。城市的颜值和精神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激发着城市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我市的凡人善举不断涌现。据统计,目前,许昌有3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7人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4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8人荣登“河南好人榜”……我市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好人频出、好事涌现的社会氛围。好人的善行义举催生“涟漪效应”,成为许昌和谐宜居的幸福底色。

□ 记者 毛迎 文/图

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

莲城大地“暖心事”不断涌现

9月的许昌,天气宜人、环境舒心,让人心情愉悦的“暖心事”一件接一件。

9月4日,在许昌市人民医院门前的护城河新北桥东南侧,一名老人不慎落水。正在打捞落叶的护河工申克选与韩海灿发现后,和市市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护城河养护中心经理姜晨龙一起营救落水老人。最终,老人被送往医院,经救治脱离危险。

同样是在9月4日,建安区椹涧乡朝阳寺村71岁老人邢宝贞丢失了原本装在裤兜里的1900余元钱。这笔钱被花之都实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苏跃栋捡到了。苏跃栋从装钱的塑料袋里发现了一张邮政储蓄卡,背面写有“许昌椹涧邢宝贞”等字。苏跃栋和同伴多方打听,最终将这笔钱还给了老人。

小孩儿玩耍时不慎扭伤脚踝,急需送往医院。周围的热心市民有的给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有的拨打120急救电话,有的帮急救人员抬担架……9月14日,市区春秋广场附近出现了多位市民救助伤者的感人场景。

9月15日,79岁的朱大娘在市区七一路东段不慎把随身携带的一个布包丢了,里边装有钱包和手机,钱包里有几百元现金和几张银行卡等物品。朱大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打自己丢失的手机。没想到,接电话的小伙儿已在路边等朱大娘将近两个小时,并把布包还给了朱大娘。“我觉得他的行为很高尚,值得大家学习。”朱大娘深有感触地说。

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在许昌这方热土上,“暖心事”不断发生,凡人善举层出不穷。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留下姓名,却留下了众口相传的暖心故事,用道德的力量温暖和感染着每一个人。

许昌为啥好人多?

榜样引领,“好人基因”根植莲城

许昌为何好人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9月17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布2020年2月—7月“中国好人榜”,来自禹州市人民医院的好医生罗现科光荣上榜。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一段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视频中,一个人在货架旁对倒在地上的人进行急救。施救者是禹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罗现科。

2019年9月,罗现科被派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进修。2020年2月24日晚上,郑州市中鼎花园小区的一家超市内,一名老人突然发病倒地。罗现科闻讯急忙上前,先是给老人做胸外按压,然后摘下口罩给老人进行人工呼吸。最终,他和赶来的120急救人员一起成功地救了老人的命。事后有人问罗现科是否害怕,罗现科轻描淡写地说:“救人是我的职业本能,当时我只想把老人救过来。即使希望渺茫,我也要全力以赴,别的啥都没想。”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涌现出“时代楷模”燕振昌,全国道德模范、“好军嫂”吴新芬,舍己救人的英雄刘兴元、刘贺龙,省道德模范黄小朋、赵枝妮,“托举哥”赵笑功等道德模范、先进典型。

截至目前,许昌有3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7人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4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8人荣登“河南好人榜”……来自各行各业的好人如同群星,光彩熠熠。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就能影响一座城市。我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明确提出建设崇德向善之城:在社区、学校、企业、家庭大力挖掘身边好人,传承优良家风,使城市具备培育好人的沃土;通过评选、推介、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吸引广大群众学习“诚信标兵”“善孝之星”“文明家庭”“美德少年”“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团队”,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聚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努力打造“好人之城”。

“许昌好人”从个体发展到群体,向整体迈进。“好人基因”已经深深植入城市的肌理和血脉……

文明内化为自觉行动

人人都是文明使者

“许昌好人”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千家万户,照亮市民的心灵。他们带动和影响了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形成了人人争当好人的“许昌现象”。

72岁的姜保民除了是一名退休教师外,还有一个身份:建安区苏桥镇中心敬老院专职“剃头匠”。2010年,已经退休的姜保民得知该敬老院的老人理发不方便,主动购买了理发工具,免费为老人理发。农历每个月二十,他都会准时来到敬老院,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老人满意的笑容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1990年,刚退休不久的袁雪云在一次军营慰问活动中发现有的战士用透明胶布“补衣服”。从此,她和几名街坊自发成立“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利用周末提供服务:为战士缝补因训练而磨破的衣服,为刚进部队想念家人的新兵做心理辅导,排练秧歌与战士联欢……30年来,这份“母爱”已成为驻许官兵不可或缺的生命滋养。这支爱心队伍的队员,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52岁。

人人有爱心,社会更和谐;人人常怀爱心,城市更加文明、美丽。

“快去把包装纸扔进垃圾桶……”9月23日,在市区春秋广场,一名年轻的妈妈撕开棒棒糖的包装纸,把糖递到孩子手中时,不忘引导孩子将垃圾丢进垃圾桶。“您坐这里吧!”在一辆5路公交车上,一名背着双肩包的少年主动把座位让给了满头白发的老人。在许昌市图书馆,早到的读者自觉地在门前排队等候……

在大批先进典型的感召下,广大群众见贤思齐,浓浓的新风气在莲城大地涌动、激荡,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汇聚磅礴之力,为文明城市创建输入活力。“好人现象”引发的“涟漪效应”,让许昌人充满“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