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访古·分类

禹王锁蛟井:爱戴大禹的力证

□ 记者 吕正子 通讯员 李晓星 文/图

禹王锁蛟井和大禹像

大禹和禹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禹州有家喻户晓的大禹传说、星罗棋布的大禹古迹,甚至地名也来源于大禹。至今,禹州人仍以“大禹之州”而自豪。

禹州城中的禹王锁蛟井,就是一处与大禹有关的历史古迹。它初建于明代,民国年间被填平,后在人民政府的努力下得以重见天日。它是禹州人爱戴大禹、崇敬英雄、珍爱历史文化的力证。

传说,蛟龙变作顽童躲大禹

禹州有这样一个传说:大禹治水时,禹州北关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膝下无子,收留了一个孤儿做干儿子。这个孩子整天跑到颍河里戏水,老两口儿怎么劝都不行。

一次,大禹从颍河边经过,看到有一个顽童在戏水。大禹发现顽童是蛟龙所变,立即派人盯住顽童。原来,蛟龙晓得大禹厉害,怕被抓住,因此变成顽童躲在老夫妇家里。

第二天,大禹来到顽童家里。中午,老夫妇留大禹吃饭,并做面条招待大禹。饭刚端上桌,顽童便从河里回来了。顽童看到大禹,二话不说掉头便走。大禹捏起一根面条,叫声“变”,面条立即变成一根又粗又长的铁索,套在顽童的脖子上。随即,顽童变成一条身长数米、张牙舞爪的蛟龙。

大禹将蛟龙镇压在一口井内,并把铁索拴在井口的石头上。蛟龙哀求道:“我啥时候能出来?”大禹说:“到石头开花那天!”这口井便被称为禹王锁蛟井。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个新上任的州官来到禹王锁蛟井旁,想看看蛟龙的样子。他把官帽放在井边的石头上。蛟龙看到花花绿绿的官帽,以为石头开花了,便挣扎起来。州官吓得魂不附体、夺路而逃。随后,衙役拿起官帽给州官送去。蛟龙一看“花”不见了,才老实地躺在井里。

明代始建,民国年间填平

传说是虚无缥缈的,但禹王锁蛟井是真实存在的。

9月20日上午,天气阴晦,在禹州市区古钧台南街与西大街交会处东北角,记者看到一座大院。记者从大院南门进入,绕过一栋楼房,一座古香古色的亭子便出现在眼前。亭子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禹王锁蛟井”五个大字。

亭子里有一尊大禹像。大禹像神态坚毅、肃穆,前面有一张铺着黄布的贡桌,贡桌前有一口圆形的古井。古井东侧立有一根灰褐色的石柱,一条铁链拴在石柱上,一端垂入井中。这口古井便是禹王锁蛟井。

“禹王锁蛟井始建于明代!”禹州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教风麟说,《禹州市地名志》记载,明代禹州城中建有禹王庙,并根据禹王在治水中降服蛟龙的传说修建了这口井。清末,禹王锁蛟井附近的建筑被破坏。民国年间,有一个小孩儿掉入井中淹死,于是古井被填平。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禹王锁蛟井所处位置被禹县畜牧局占用。后经调查发掘,禹王锁蛟井于1980年重建。

40年前建井亭,雕梁画栋赞大禹

“民国年间,古井只是被填平,结构并未遭到破坏!”教风麟曾经下井查看。据他观察,禹王锁蛟井呈倒喇叭形,即井口处狭小,越往下空间越大。古井深约6米,底部呈六边形,井壁上还砌着砖。经辨认,这些砖为汉砖。

“现在井上的亭子,是1980年重新建井时修建的!”他说,当时,文物工作者先用木棍、玉米秆等搭建了一个模子,然后照着模子的比例建设了亭子。亭子为歇山卷棚顶建筑,建筑面积96.3平方米,内部粉壁彩屏、雕梁画栋,檐下绘有大禹治水神话故事的壁画。

教风麟认为,禹王锁蛟井是禹州人爱戴大禹、崇敬英雄、珍爱历史文化的力证。2003年,禹王锁蛟井被禹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禹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