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关注

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郑“绽放” 钧瓷《源》作为奖杯被颁给《我不是药神》主创等诸多参展电影人

“百花”有“源”,用钧瓷讲好黄河故事

9月25日,刘志军领衔设计的钧瓷作品《源》被颁给参加纪录电影、合拍电影、黄河文化电影专题展的电影人。李军民 摄

核心提示

外方内圆,乌金釉、月白釉,极富动感的圆孔,远远望去,像光影在投射、在蔓延……9月25日上午,在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我们的家园”纪录电影主题交流论坛上,主办方将钧瓷作品《源》颁给《我不是药神》等诸多参展电影人,引发广泛关注。钧瓷遇见金鸡百花电影节,会产生怎样的“窑变”?《源》背后的创作团队,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 记者 孙学涛

钧瓷遇见金鸡百花电影节,传统技艺亮出国际范儿

“太漂亮了!”

9月25日上午,在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我们的家园”纪录电影主题交流论坛现场,《百鸟朝凤》等电影摄制团队代表纷纷与奖杯设计者刘志军合影留念。

当日,钧瓷作品《源》作为奖杯,被颁给参加纪录电影专题展、合拍电影专题展、黄河文化电影专题展的《光之子》《我不是药神》《百鸟朝凤》等电影摄制团队代表。

“钧瓷作品《源》的设计历时3个月,六易其稿才最终完成。今天,将它呈献给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人非常喜欢,我很开心。”9月25日中午,刚刚参加完颁奖仪式的著名陶瓷艺术家,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刘志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6月,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联系刘志军,邀请他设计一款电影节奖杯,要求具有国际范儿,凸显中原元素。

3个月来,刘志军和助手刘琰、张津源一道,一遍遍理思路、画草图。 “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凝聚着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也代表了郑州居天地之中。”刘志军解释最后定稿的作品《源》,乌金釉、月白釉,形成水墨画一样的窑变印象;同时,黑白水墨是传统的文化形式,电影最早也是黑白的光影艺术;旋转的九条曲线象征着九曲黄河;线条由内向外散发,加之钧釉的自然窑变,如光影蔓延,器物中心似花非花,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未来繁花似锦,也代表着本届电影节的东道主郑州展开臂膀,喜迎八方宾朋。

对于奖杯高和宽的设计,刘志军解释:“将《源》的高度设计为37厘米,参考了国内外电影奖杯的制式,既有冲击力,又有表现力。”

“《源》既有中原特色、传统人文元素,又有简约、时尚的国际设计语言。”刘志军说,《源》定稿后,烧制多窑,精选13件,最终呈现到大众面前。

他复烧的钧瓷跟古瓷相比,只有时间的差别

“钧瓷还可以这样美?”在论坛现场,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钧瓷本来就应该这样美!”今年50岁的刘志军说,宋代美学范式不仅在当时,而且放到当代也是很了不起的。钧瓷应该承古而创新,首先应该搞清楚古代匠人的审美追求。

15岁那年,刘志军被特招进入禹州钧瓷二厂,正式开始学艺生涯。1988年的一天,刘志军在国营瓷厂的展室里见到了被精心保存的古钧瓷器物和残片标本,仿佛发现了新的天地。从此,收藏古瓷片、研究古瓷片,成为刘志军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陶瓷界摸爬滚打35年,刘志军说,必须吃透古瓷,复烧是延续,仿制是传承。为此,他和兄长刘建军用多年时间仿烧宋代钧瓷、汝瓷、官瓷、哥瓷,不同瓷种之间相互借鉴,技艺也日臻成熟。

此后,他复烧仿制的宋代钧窑瓷器《仿宋钧窑天蓝釉折沿盘》《仿宋钧窑天青釉紫斑茶盏》在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清明上河图3.0》中展出。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耿宝昌曾如此评价:“(跟古瓷相比)它只有时间的差别,没有质量的差别。”

中国著名古陶瓷鉴定家,景德镇陶瓷大学御窑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钱伟鹏也赞誉:“刘志军能恢复烧制古代的这种钧瓷,客观而言难能可贵。这说明其已达到古人的智慧、审美和技艺。”

打造“人文瓷”典范,开创肃穆典雅钧瓷清风

此次为金鸡百花电影节设计的《源》,延续了刘志军近年来追求的“人文瓷”特征。

2009年,刘志军推出现象级作品《道玄》后,引发广泛关注。《道玄》造型质朴,半球状,钧釉展现在钵内侧,明净似天蓝,外围暗黄色,施以厚釉,凹凸不平,似皴裂河床,也似秋后大地。

文化大家冯骥才给予高度评价:“用中国人的瓷器表现形式表达哲学思想,把对宇宙自然的认识用器物表现出来,简单得就像哲学,这是最能代表中国当代瓷器的一种器物。”

此后的作品《无极》,是刘志军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里程碑式作品。《无极》凝固了一个正在方圆之间幻化的器型,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器物表面以貌似粗糙却有迹可循的肌理,以及凸凹起伏、中空外实的体面造型,给人以凝思发问的想象空间。

从《道玄》《无极》《健·易》到最新的《源》,刘志军以传统制瓷工艺为基础,结合当代制瓷科技,运用中国人文符号,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人文陶瓷艺术。

在刘志军看来,钧窑已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不同时期制瓷水平、技艺、审美需求都有变化,钧窑釉色呈现不同的变化:唐之黑黄交加,宋之尚青重紫,元之豪放粗犷,明清时净雅灵动,新中国成立后呈色彩绚烂之势。

他则以“天玄釉”与蓝、青釉加以组合,配以如《道玄》《无极》《简·易》等简洁明快的造型,创作出全新的陶瓷语言,开创肃穆典雅的钧瓷清风。其作品被誉为独具特色的“人文瓷”典范。

让钧瓷走向世界,讲好河南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

此次推出的作品《源》,被业界誉为既蕴含传统文化和哲学元素,又具有强烈的国际范儿和时代性。

“钧瓷承古创新,当然要做出钧瓷之美、传统之美、中国之美。但是,在保留中国传统审美元素的同时,更要使用国际陶瓷语言。”刘志军说,只有这样,钧瓷才能更好地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刘志军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当代陶瓷艺人不乏技法、不乏工艺,缺的是把先辈的这种优秀思想,特别是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联想,变成符合时代审美的器物。

他曾为人民大会堂河南厅设计钧瓷作品《观音瓶》;应邀为故宫博物院复烧仿制《宋代钧窑瓷器》,并被故宫收藏;创作设计的《和合少林》《健·易》,分别被联合国总部、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收藏;创作的《祥云火之凤》,被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创作的《无极》《道玄》,分获“CHINA ·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金奖,并展于中国美术馆、法国大皇宫,被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收藏;设计创作的宋式茶器《芳依翠》《水仙盆》,分别展藏于法国卢浮宫、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2017年,应邀为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录制《传统钧瓷烧制技艺》。

“钧瓷的价值正处于上升期,背后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我们国家提出文化自信,对艺术家也应如此,要通过钧瓷、中国瓷引领生活、服务当代、对话世界。”刘志军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讲好河南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