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轮椅上的脱贫梦

李晓飞在襄城县市政广场附近给顾客配钥匙。

本报讯 (记者 张辉 文/图) “师傅,配把钥匙。”“好,稍等几分钟,很快就好。”9月27日,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在襄城县市政广场旁,坐在电动三轮车上的摊主边配钥匙边和顾客聊天儿。这样的场景对于生活在市政广场附近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细心的人发现,技术娴熟的摊主下肢不便。

摊主叫李晓飞,襄城县库庄镇水坑陈社区人,今年42岁。“我现在主要给别人配钥匙、修鞋、修拉链等,每天能挣几十元钱。”当日,李晓飞指着三轮车侧面泛黄的白色纸板上的“配钥匙、修鞋、修拉链”几个黑色大字说,“感谢国家和政府,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李晓飞原本身体健康,妻子贤惠,一双儿女聪明活泼,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很幸福。然而,这一切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2012年的一天,李晓飞骑着电动三轮车在白灌渠堤岸上行驶时,由于会车操作失误,不慎撞在一棵大树上,导致脊椎严重受损,造成下肢瘫痪。作为家中的经济支柱,李晓飞受伤对于这个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当时,我的两个孩子一个5岁,另一个3岁,正是需要人照顾、花费比较大的时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晓飞说,“我躺在床上整整一年身体才慢慢恢复,很难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时常不由自主地掉眼泪,一度感到生活没有了希望。”

得知李晓飞的情况后,水坑陈社区向他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2016年,根据李晓飞家的实际情况,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时常到他家和他聊天儿。开始,晓飞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愿说。”库庄镇帮扶干部、李晓飞家的帮扶责任人王小卡说,看到李晓飞家平房漏雨,他主动帮助联系翻修,并帮他申请轮椅等。“时间长了,晓飞慢慢敞开了心扉,性格也变得开朗了一些。”

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水坑陈社区脱贫攻坚责任组结合李晓飞的家庭情况,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积极帮助李晓飞申请和落实低保、残疾补贴、义务教育、残疾人无障碍改造等各项政策。政策一一落实,让李晓飞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

“党和政府想方设法帮我脱贫,我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情。”生活稳定下来的李晓飞,憋着一股劲儿要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一直苦于没有学习相关技能的途径。

“了解到他的想法后,我就和村干部商量帮助他寻找学习技能的渠道。”王晓卡说,最终,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李晓飞跟随一个老师傅学会了配钥匙和修鞋。

天气好时,李晓飞会骑着改造后的电动三轮车到襄城县市政广场附近招揽生意。“修鞋子、配钥匙……每天忙忙碌碌,能挣到生活费,生活也变得充实起来。”李晓飞说。

为了增加李晓飞家的收入,村里还为李晓飞的爱人王进歌安排了中原农险协保员的公益性岗位。闲暇时,王进歌也会到县城打零工,每月有一两千元收入。此外,李晓飞家每年会得到入股分红收入。

“李晓飞每月平均能挣千把块钱。王进歌打零工每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还有几百元的农险协保员工资。这样能保证他家每月都有稳定收入。”水坑陈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少杰说,“2019年,李晓飞家顺利脱贫。以后,我们会和帮扶人一起对他家持续关注、帮扶,防止他家返贫。”

“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都不知道今后该怎么生活。现在,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今后,俺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对未来的生活,李晓飞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