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贾同岭 杨佳倩
核心提示
许昌人一提起七里店,便联想到“爬烟囱”的画面,色调较灰暗。其实,城西七里店社区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灰暗,这里的庭院宽敞整洁,让人赏心悦目。
除了秀美的风景外,这里还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相传,七里店为八卦村落,村中东西南北各有一庙。村中的关帝庙和灞陵桥景区的关帝庙“原为一体”,有“头在七里店,身在灞陵桥”的说法。旧时,村西玉皇岭上的玉皇庙香火极旺,每年庙会唱大戏,七里店是会首之一。
曾有八大饭店,锅盔和豆腐菜是招牌菜
9月23日,记者来到魏都区颍昌街道办事处七里店社区。该社区位于灞陵河以西、西环路以东,华佗路穿境而过。该社区街道宽敞整洁,墙画令人赏心悦目。十字街口建有小桥,桥下流水潺潺。
“这个十字街口是七里店的中心。以前,七里店的布局为八卦造型,从这里向东西南北各有408步。村中东西南北各有一庙,分别是大王庙、刘家堂、路王庙和关帝庙。”七里店社区居民、80岁的胡保江说。
关帝庙在村北。相传有一年发大水,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冲毁了,关羽神像顺流而下。途经许昌时,塑像断裂为两部分,头部冲到了七里店,身体被冲到了灞陵桥。于是,两处各建一座关帝庙,民间有“头在七里店,身在灞陵桥”的说法。
现七里店的关帝庙已经不存在,散落在民间的重修关帝庙施钱人碑刻上清晰可见“乾隆四十年”字样。
胡保江介绍,村中小河北侧的东西大街原有许昌出西门,是通往禹州、洛阳和陕西的官道。
七里店位于官道上,客商和行人络绎不绝。过往之人皆需要吃饭、住宿等。面对商机,村民盖起了很多供行人住宿、吃饭的店铺。“旧时,七里店有八大饭店,吃喝、住宿都在这里。每个饭店能容纳百十人,招牌菜是豆腐菜和锅盔。”胡保江说,“这些店距离许昌大十字街7里,因此我们村得名七里店。”
胡保江娓娓道来,许昌出西门还有另外一条官道,经襄城县去往南阳、四川。它和七里店的这条官道交会在城西一个叫“双里奔儿”的地方。“双里奔儿”的大概位置在今天帝豪游园附近。据说,原来有个碑,地名应叫“双里碑”。许昌话带儿音,这个地名就成了只有老年人才知道的“双里奔儿”。
有“胡半岭”“黄半坡”和“于家洼”之说
站在街中的小桥上,胡保江向西北方向一指,说道:“这一片多是姓胡的。胡家大院曾有一棵两抱来粗的大槐树,树中长有一棵椿树,俗称槐抱椿。”胡保江说,七里店的胡家人来自城北堰口村,七里店人称胡姓居住地为“胡家角”。
说起七里店居民的姓氏分布,今年89岁的于怀恩也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很早以前七里店村有两条东西大街,人们临街而居,形成两个自然村落。南街又叫前街,村民大多姓于。因地势低洼,这里又称“于家洼”。
“北街又叫后街。因从许昌城大十字街到七里店后街大约有10里,所以后街又叫十里铺。”于怀恩说,十里铺的村民大多姓胡与黄,姓黄的祖上是铁匠。后来,前街、后街合并成一个村,形成了新的七里店社区。
七里店社区下辖七里店和许庄两个自然村。据传,许庄的许姓人是先贤许由的后人。1923年的《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城西七里店有许由挂瓢处遗址。
根据七里店地势和居民姓氏分布,七里店还有“胡半岭”“黄半坡”的说法。
“我们村西有道岭,因胡家人集中居住在岭北,所以叫‘胡半岭’。黄家人集中居住在岭东坡地上,所以那里叫‘黄半坡’。”胡保江笑着说,以前胡家和黄家比较富足,因此村中有这样的顺口溜:“家有良田万顷,赶不上城西胡半岭;休夸自家田地多,赶不上城西黄半坡。”
七里店人说的岭就是玉皇岭,它和现在许昌人熟知的玉皇岭公墓不同,这是一条真正的土岭。玉皇岭位于城西,呈东南—西北走向,涵盖了河街乡的13个村。旧时有“西岭东坑”的风水说法,因此,玉皇岭被百姓誉为福地。岭脊上建起了玉皇庙(天爷庙),香火极旺,久而久之形成了庙会。每年庙会唱大戏,七里店是会首之一。
20世纪40年代末,许昌战火不断,城西七里店村的玉皇庙和五郎庙村的中岳庙被毁,砖木运至城西,建起伤兵院(许昌市建安医院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两座庙宇的砖瓦还用于建设城西飞机场。该飞机场旧址在现在的汽车西站附近。新中国成立后,该飞机场被弃用。新的飞机场建于建安区椹涧乡。
相传七里店为许由挂瓢之地
随后,在村中老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西环路与华佗路交叉口南侧的一个寺庙。站在庙门处,记者发现西环路地势较高,两侧田野呈缓坡状。
回想起玉皇庙的盛景,胡保江感慨万千:“这传说是玉皇岭的‘龙头’,以前比现在高四五米,由此向西北绵延数里。当年,玉皇庙就建在这里。玉皇庙大得很,是占地30亩的四进院,最前方是兽头广场,很有气势。”
新中国成立后,七里店破四旧、建窑厂,玉皇庙和玉皇岭被村民所毁,如今已荡然无存。玉皇岭的故事却广为流传。相传,玉皇岭是玉皇大帝派至凡间的青龙幻化而成,高大的岭地就是“龙脊”。
除了玉皇岭的传说外,七里店还流传着许由挂瓢的故事。
当天记者在七里店社区采访时,见到社区文化橱窗中醒目地记载着许由挂瓢的传说。此外,七里店社区范围示意图中,也醒目地标记着“许由挂瓢处”的地理方位。
据传,远古尧帝时代,东夷族部落酋长许由擅理政务,深孚众望。尧以天下相让,其坚持不受,“退而循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后来,其率族人顺颍水而下,到现在的建安区东南一带牧耕。
许由常居于山林之中,不营世利,夏天以树为床,冬天以洞穴为居室,饿了以野果为食,渴了以山泉为饮。人们见他没有饮食器具,就送给他一把瓢。他喝完水后,把瓢挂在树梢。风吹树摇,瓢发出叮咚的声音。许由听了心烦,干脆把瓢扔了。
“相传,我们七里店社区的古河道为过去的颍水支流,河边建有高大的许由庙。历代文人骚客都来此瞻仰,确认这里就是当年许由挂瓢的地方。”胡保江说。《许昌县志》记载:“许由挂瓢处在城西北七里店,相传许由挂瓢于此。”现在,七里店社区就有“许由挂瓢处”遗址。
清乾隆年间,许州知州甄汝舟曾专门来到七里店游玩,在“许由挂瓢处”留诗一首:“隐士欲逃名,后世传佳话。何如竟潜踪,并此瓢不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