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烈士纪念日到来,建安区榆林乡政府退休干部朱清安总是心潮起伏。
9月29日,一向关注新闻的他看到了新华社的报道:“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让85岁的朱清安自豪的是,10年前,他和5位志同道合的老人,干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探访“红色资源”,挖掘烈士故事,为榆林籍革命烈士建碑立传!
10年来,榆林乡党员干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开展缅怀先烈活动,已经成为每年的“规定动作”;10年来,老人们在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孩子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缘起】
“烈士的事迹是最鲜活的红色教材”
9月29日,榆林乡一中一角,高达11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不远处,一个面积约6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事迹展厅,介绍了一位位榆林籍革命先烈的事迹:
“刘昭平烈士,榆林乡杜庄村人,18岁时在中学就参加了爱国运动,20岁时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解放区《晋绥日报》记者,1946年在山西大同与敌战斗中牺牲;刘清峰烈士,榆林乡白庙村人,1948年入伍,1950年10月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年仅22岁……”
位于建安区西南角的榆林,是省定“革命老区乡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有据可查的榆林籍革命烈士就有14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党的地下工作者到这个偏僻的三县交界处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26年,中共豫中地区特委曾以婚礼之名,在榆林乡河沿周村召开郑州至信阳铁路段各县党的代表会议,并在会后成立“许昌西南乡农民协会”,建起了当地第一支农民武装。在革命思潮感召下,榆林乡一批热血男儿、有志之士从这里走向革命征程,后来奔赴延安的就有30多人。
朱清安曾任榆林乡副乡长,退休后经常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到周边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发现,不少青少年对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缺乏深刻认识。为此,他思考:“榆林是革命老区,烈士的事迹是最鲜活的红色教材,何不利用这种原汁原味的‘本土教材’,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8年11月的一次聚会上,他与刘玉亭、朱清治、魏伍鑫、赵林广、王国清等5位老党员进行沟通,形成了“挖掘烈士事迹、弘扬先烈精神”的共识。
【奔波】
一群年逾古稀的老人,跑遍榆林所有村子
2008年年底,榆林乡被命名为“革命老区乡镇”时,担任榆林乡关工委主任的朱清安率先得知了这个消息。
他立即找来其他5位老党员商议:“趁身子骨还硬朗,我们应该赶紧行动,把革命先烈的事迹挖掘、整理出来。”
对6位老人来说,这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当时他们平均年龄7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赵林广已经85岁,最小的也有71岁了。
“那时,我们大都骑着自行车来回跑,跑遍了榆林乡的所有村子。”朱清安说,为了寻找知情人,他们多次到周边的尚集镇、张潘镇了解情况;为了核实掌握的资料,他们多次到许昌市区仔细查阅《许昌市志》《许昌文史资料》等。
一次,朱清安探访得知,榆林乡司庄村有个叫李明灿的烈士,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百团大战,1943年在山西省武乡县抗击日寇时英勇牺牲。于是,他们赶紧赶到司庄村,从李明灿的弟弟李明远那里了解到烈士的很多事迹。
“6个人跑过的路加起来,少说有5000公里。”朱清安说,经过近一年的实地探寻和查询文史资料,他们搜集到了许多在“驱倭寇、争主权、抗美帝、保建设”过程中牺牲的榆林乡革命烈士的事迹,并汇编成册,起名为《革命先驱溯源》。
“那些手稿摞起来有近1米厚。”朱清安说,“书稿内容都经过我们反复调查核实、是用脚底板跑出来的准确资料。”
【波折】
很多人说是好事,但也有人说是“瞎折腾”
在为榆林籍革命烈士“著书立传”之后,朱清安等人决定“趁热打铁”,筹资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
他们的想法首先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朱清治的女儿单刀直入,说:“爸,你是缺吃还是缺穿?”
“我不缺吃也不缺穿。”
“啥都不缺,退休了你也不好好享清福,操这个心干啥?”
女儿的话让朱清治有点儿不高兴。
他反问女儿道:“你知道抗日战争时咱榆林乡牺牲了多少人吗?”
女儿没好气地回答:“不知道。”
“就是因为很多人都像你一样不知道,我们才要建革命烈士纪念碑。”朱清治狠狠地将了女儿一军。
其他老人也面临家人反对的压力,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为革命烈士建纪念碑的决心。
“当知道我们6个人要建革命烈士纪念碑时,很多人说是好事,但也有人说是‘瞎折腾’。”朱清安说,“我们都一大把年纪了,图啥名?图啥利?其实就是想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钱从哪里来”是朱清安等人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6位老人每人在自己省吃俭用捐款后,还印制了“告全乡同胞书”,摆事实、讲道理,乡音乡情里透着温暖,以最大限度地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
朱清安说,自己以前最厌烦求人办事,但为了建成革命烈士纪念碑,他放下架子,找到以前的同事、朋友、熟人,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说明,动员大家捐款。
6位老人跑遍全乡30个行政村进行广泛宣传,希望“乡亲们增砖添瓦,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他们的努力很快有了回响。在成都从事规划设计的朱超为他们设计了图纸;有家建筑公司免费为他们做了工程预算;在外地工作的榆林籍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如今,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连同与之配套的革命烈士事迹展馆,先后获评“许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昌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全市基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样板。
【未来】
“只要有一口气,我们就要继续发挥余热”
“当年发起的6个人,就剩3个人了。只要有一口气,我们就要继续发挥余热。”朱清安说话时,右手用力地在空中一挥。
“过去,我们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在全乡2所中学和6所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巡讲,宣讲场次超过100场,受众近10万人。”朱清安说,“现在我年纪大了,重点是培育一批认真负责、热心公益的‘宣讲员’,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们关心家乡建设,既建设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又持之以恒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的事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榆林乡党委书记邱永杰说。
“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使命。如今在和平时期,几位老爷爷不计报酬,不辞辛苦,让大家了解英雄、尊崇英雄,感受到了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榆林乡一中学生杜建雨说,“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