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51年5月,禹县各界群众欢送家乡青年光荣入伍。 资料图片
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共许昌地委通过建立宣传网络,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制订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军烈属等活动,并组织了2万多人参军参战。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入朝作战70周年。今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记者特地走访我市部分抗美援朝老兵和年龄在90岁以上的退休老干部,请他们回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 记者 郝晋 通讯员 王彦
【踊跃参军】
抗美援朝,父送子、妻送夫踊跃参军
9月28日,在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张培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许昌有7000余名青年踊跃参军,截至目前,已经确认有628人在抗美援朝期间英勇牺牲。在“上甘岭战役”中,市区孙湾人罗煜,襄城县城关镇北大街人李春清、李春明兄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共许昌地委发出“抗美援朝,参军参战”的号召,形成了全区性的自愿参军热潮。1931年出生的抗美援朝老兵王顺喜回忆,1951年,他和同村的5名青年参军,随后赴朝作战。
居住在市区解放路403仓库家属院、89岁的乔全兴回忆,当时,抗美援朝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为了响应号召,他的父母支持他参军。同时,他动员同村15位青年一起报名参军……
据资料显示,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许昌军分区在河南省军区和中共许昌地委的领导下,从1950年11月到1952年9月,先后4次接受扩兵任务,组织许昌、长葛、鄢陵、临颍、郾城、舞阳、叶县、襄城、禹县、郏县、临汝、鲁山等地2万多人参军参战。在完成4次扩兵任务过程中,许昌全区出现了许多模范事例,父送子、妻送夫、爷送孙、兄弟相争参军的场景随处可见。全区在完成第一次扩兵任务时,父送子参军的有1226名,送夫、送未婚夫参军的有260名,兄弟相争参军的有271名。
【宣传动员】
树上架喇叭,宣传从全党动员到全民动员
当时,我市青年能够响应抗美援朝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与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有很大关系。9月28日,96岁的离休干部张朴回忆,1951年3月,他由郏县县委宣传部调到许昌地委宣传部工作,时任许昌地委副书记的纪登奎兼任许昌地委宣传部部长。
“当时的宣传重点是‘三级干部动员会’,地委、县委、区委三级党委成员到许昌进行抗美援朝学习动员,最终落实到党支部。”张朴说,抗美援朝宣传工作实现了由全党动员到全民动员,形成了全党抓宣传、三级干部齐动员的宣传网,并建立了宣传员制度。
让张朴至今记忆深刻的是,当时,郏县薛店有一位50多岁的报告员叫李留。他每天早上到集市戏楼给群众读报。他读过杨根思在朝鲜战场舍身炸碉堡的故事,有很多人听。为此,张朴为李留写了一篇报道,由《河南日报》刊登。
“当时我市建立的宣传网很厉害,有的村把大喇叭架在树上进行宣传,这样声音能传得更远。”张朴说,当时,在各种通信设备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宣传员的作用非常大。
据资料显示,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许昌全区以会代训,培训了约118万人的宣传队伍,并组织了宣传队、读报组、广播组、秧歌队和幻灯队,采取墙报、演出和夜校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全区平均每15户就有一名宣传员。
张朴说,1951年春,毛泽东主席沿京广铁路南下视察,途经许昌时,停车听取许昌地区领导人的工作汇报。时任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的纪登奎着重汇报了许昌地区如何建立党的宣传网,以宣传工作为龙头带动其他工作蓬勃开展,得到了主席的赞赏。195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郭小川的调查报告《中共许昌地委宣传工作》一文;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学习许昌地区经验,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社论。许昌地委的宣传工作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捐款捐物】
“多挖一方土”,群众捐款买飞机、大炮
1930年出生的李彬凯对抗美援朝期间,许昌开展的多项活动记忆犹新。
“当时,我市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游行队伍从衙前街出发,经过西大街再到南大街。游行期间,大家不停地喊着‘抗美援朝,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李彬凯说。
今年93岁的袁芝庭回忆,在抗美援朝期间,街道居民区有报告员。他和同事曾到大同街的“三星舞台”作报告,群众前往聆听。宣传工作达到了家喻户晓。
据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期间,许昌专区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的做法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195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许昌专区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经验值得学习》一文,指出许昌专区的抗美援朝运动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抗美援朝期间,时任许昌地委宣传部部长的纪登奎兼任治理淮河指挥部主任。张朴由许昌地委宣传部调到该指挥部任宣传科科长。张朴回忆,纪登奎把治理淮河工作与抗美援朝相结合,开展“一方土运动”,即动员民工每天多挖一方土,然后把多挖一方土应得的工资捐给国家,支援抗美援朝。当时,张朴一个月写了三篇报道,其中一篇是《模范生产队队长段建岭》,赞扬他生产搞得好、效率高、质量好。
据资料显示,1951年6月,许昌专区抗美援朝分会作出了《关于在全区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军烈属的决定》,组织动员农村、工厂、机关、学校、商店等制订爱国公约和增产节约计划。工矿企业职工把捐钱、献物同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相结合,广大农民同增加农作物产量相结合,商户和手工业者同改善经营、增加收入相结合,然后将增产节约的新成果用于购买飞机、大炮。
从1951年6月到1951年11月,全区共捐献飞机16架、高射炮2门、大炮2门,捐献现金16亿多元(旧币),超额完成捐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