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新闻深三度

弘扬新时代戏曲文化

新编历史豫剧《灞陵桥》剧照 记者 牛书培 摄

文化是历史的年轮,戏曲是民族的声音。弘扬戏曲艺术,让戏曲在新时代唱响民族之声,既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进入新时代,许昌戏曲艺术工作者特别是许昌豫剧工作者承古创新,不断创作新作品、取得新成绩,使得许昌豫剧成为城市厚重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李会锋

辉煌延续,许昌荣获“河南省戏曲之乡”称号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主任黄力杨介绍,2012年8月,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成立,许昌市豫剧团改为豫剧展演部。

2014年,在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上,张轩、尹静主演的《清水湾》获文华大奖。2018年,该剧获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成果奖。2017年,在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上,黄力杨、张轩主演的《灞陵桥》获文华大奖,并到北京进行展演,到上海、石家庄参加全国性戏剧活动。2018年,马炎心、贾凤翔编剧,黄力杨导演,尹静等主演的《给你一个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这三个剧目所获奖项是过去没有的。2015年,豫剧《五更惊雷》在加拿大蒙洛里耶国际艺术节上展演,惊艳世界。

“许昌豫剧以唱见长,表现为唱腔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市文化艺术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非遗评审组副组长王文亭说,许昌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另外,许昌豫剧的曲调诙谐欢快,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而且适合演出恢宏大气的大场面戏。

2018年,我市荣获“河南省戏曲之乡”称号。

桑派艺术“回家”,莲城再添戏曲文化名片

1928年,桑振君出生在河南省陈留县(今开封市祥符区)一个贫苦的坠子艺人之家,10岁学习豫剧,14岁担任主演。她的嗓音清脆明亮、甜润俏丽。她迅速红遍开封、周口、许昌等地。

抗美援朝期间,桑振君与常香玉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先后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将士。

1956年12月,桑振君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下陈州》《白莲花》两剧,获得表演一等奖、剧本改编二等奖,在河南剧坛确立了豫剧名旦的地位。

1958年和1959年,毛主席两次来河南,桑振君两次为毛主席演出《打金枝》,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桑振君艺术表演的成就,大多是在许昌取得的。”河南省文史馆馆员、著名剧作家齐飞说,桑振君是桑派豫剧的开创者,桑派豫剧有“偷、滑、闪、抢”等演唱技巧。桑振君在许昌工作期间,创造了许昌专区豫剧团的辉煌。后来,桑振君离开许昌,先到郑州,然后到河北邯郸,从事豫剧教学和唱腔设计工作。

2008年,桑派豫剧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我市豫剧演员常俊丽拜桑振君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现在,常俊丽是河南省唯一活跃在舞台上的桑派弟子。2017年3月,在我市的大力支持下,许昌桑派豫剧院成立,常俊丽任院长。

“成立许昌桑派豫剧院,其实是接桑派艺术‘回家’。”常俊丽说,许昌桑派豫剧院成立后,桑派豫剧有了专门的发展平台,对桑派豫剧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桑派豫剧成为许昌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截至目前,许昌桑派豫剧院复排了《打金枝》《秦雪梅观文》《大祭桩》《铡西宫》等经典曲目。常俊丽收了11个徒弟,参演了《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撼天情》等现代戏。其中,《七品青莲》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原警事》获公安部金盾艺术奖、河南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特别奖,《燕振昌》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黄河戏剧节金奖,《撼天情》获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进京演出。

全省首例,我市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梨园阁

许昌地处中原之中,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看戏、唱戏、写戏、养戏”早已成为许昌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喜爱戏曲的氛围为许昌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2020年6月,我市历时3年打造的梨园阁暨许昌戏曲艺术馆开始试运营。

梨园阁位于市区文峰路与八一路交会处东北角的清潩河畔,是三重檐阁楼式仿汉建筑。9月29日,记者进入梨园阁后看到,一层是小型剧场,可进行小型戏曲演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四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河南三大剧种(豫剧、曲剧、越调)的服装、道具、乐器等进行展示。二层是戏曲展览馆。三层是公益戏曲培训教室。这里可以进行免费的戏曲知识培训、艺术研讨(计划每两周进行一次戏曲表演培训),还能让市民了解到“阎立品改名”“毛主席两看《打金枝》”“倒霉大叔不倒霉”“郭沫若写信赞《人欢马叫》”“戏曲之乡的由来”等许昌戏曲故事。

“梨园阁作为戏曲艺术主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全省尚属首例。”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段建伟说,“市文化部门计划每周开展两次许昌市戏迷演出团体公益演出,每年举办一次业余文艺赛事,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把这里打造成一座艺术的殿堂、一处百姓的乐园、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