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昌往事

五郎庙旧事(上)

五郎庙敬奉的是许昌人?

□ 记者 贾同岭 杨佳倩

五郎庙社区航拍照 记者 陈晨 摄

中王庙 记者 杨佳倩 摄

↑请用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核心提示

五郎庙位于延安路汽车西站对面的市建安医院家属院中。庙中敬奉的是许州忠孝仁义之士张孝基。据传,张孝基是许昌县(今建安区)张潘人,因生前“至孝至义”,死后被封为中岳嵩山的山神“中王爷”。因张孝基排行老五,中王庙又称五郎庙。五郎庙社区因此得名。

传说中岳山神张孝基是许昌张潘人

10月10日,记者一行来到延安路上的五郎庙社区。五郎庙社区有座供奉中王爷的庙。它坐落于延安路与华佗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建安医院家属院内。进入家属院,绕过一栋楼房,庄严肃穆的中王庙便映入眼帘。庙前生长着一棵百年古槐,树身缠着红布,枝干挂满红丝带。古朴的庙宇与苍劲的古树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使人仿佛穿越到过去,远离城市的喧嚣。

“我们社区因五郎庙而得名。五郎庙是为了纪念中岳嵩山的山神爷张孝基而修建的。”69岁的社区居民刘继文热情地介绍,张孝基是汉末许昌县张潘镇校尉张村人,因生前“至孝至义”,死后被封为中岳嵩山的山神“中王爷”。因张孝基在家排行老五,中王庙又称五郎庙。

现在的中王庙仅有一个院,内有大殿、左右配房和穿堂。庙中石碑上记载,旧时的中王庙规模宏大,占地10余亩,明清时期多次重修。“算上寺庙田地,五郎面至少有30亩。”刘继文说。

“中王爷”张孝基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百姓楷模,他的故事还被古书《厚德录》收录在《张孝基仁爱》一文中。张孝基作为一介布衣,能够死后“晋封”中王爷,主要是因为他生前孝事岳父、教化妻舅、义还田产等。

据传,张孝基娶城东桑树许大户王员外之女为妻。王员外有一子福如从小不成才,王员外盛怒之下将其赶出家门,请邻友为证把全部家产交付张孝基。王员外去世,张孝基怜福如流浪无着,命其管菜园,福如甚勤劳;命其管仓库,福如管得井井有条。后来,张孝基会同众邻友将其全部家产交还福如。

魏文帝敬其才德欲聘其为官,张孝基恶其篡汉而不受。后父母双亡,张孝基严守孝道。州郡五次举孝廉,张孝基守孝而辞。张孝基死后,他的一个朋友在嵩山游览,竟然看到张孝基乘坐着小车、穿着官服。这个朋友大惊失色。张孝基笑着让朋友不要害怕,跟他说:“玉皇大帝因为我把家产还给小舅子的功绩,让我成为山神,管理这座大山。”说完,张孝基就消失不见了。

庙会形成数百年,至今仍在延续

“新中国成立前,五郎庙是城西重要的寺庙,且在许禹官道旁,交通方便,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十的庙会声势浩大。庙会上的商品种类繁多,让人看花了眼。庙门的戏台前都是人,附近交通堵得水泄不通。”86岁的五郎庙社区居民王万春回忆道,以前为纪念“中王爷”,五郎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十都会举办隆重的庙会。

这和“中王爷”故里——许昌县张潘镇校尉张村的庙会日子是一样的。选择这两个日子是因为这两天分别是“中王爷”和“中王奶奶”的生日。

五郎庙的庙会是许昌城周边较大的庙会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赶会的人大多穿着节日里的衣裳,孩子们在村子里上蹿下跳。商家和小贩也赶了过来,卖的东西小到针线,大到牲畜。庙会上还有卖艺的。

进入21世纪后,农村商品市场不断完善,供销社、小卖部、代销点逐渐被超市、量贩和商场取代,集市和庙会的影响力日渐萎缩。但每到集会的日子,人们还是喜欢到集会上逛一逛,说不定能挑到一件中意货。

“前些年,城市周边的庙会一度被取缔,我们老年人想赶个会都难。”王万春说,“庙会形成了几百年,怎么可能说停就停呢?好在后来各地庙会逐渐恢复,五郎庙前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场景,但规模大不如前。”

旧时,大的庙会形成了集市、村落。五郎庙村(今为社区)因此产生。“其实,我们村原来叫小郑庄,后来才改名为五郎庙村。”社区居民介绍,五郎庙社区的姓氏以王、刘为主,还有吴、郑、胡等姓氏。村中姓氏较多,符合庙会形成村落的规律。

五郎庙社区的王姓居民分两支:一支来自漯河郾城,以打银货著称,迁居许昌后成为城西大户。麦收时节,王家“打响场”成为美谈。另一支来自苏桥官王,以卷烟著称,加工过大前门烟。

刘姓来自北边几公里外的水口村,逃荒时寄居于五郎庙村的吴姓大娘家中。“定居五郎庙后,刘氏三兄弟繁衍生息,到我们这一辈已经是第6代了。”刘继文说,五郎庙的刘姓人有300多人,以前过年时还会到水口村祭祖。

六旬老妪爬上大杨树,至今仍是个谜

新中国成立后,五郎庙曾作为许昌专区精神病医院的办公区,接收豫中南的精神病患者。一说起五郎庙,“老许昌”就会联想到精神病医院。现在,五郎庙前方三层老楼的门窗上还写有“精神病医院”的字样。

说起精神病医院,五郎庙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六旬老妪爬上大杨树的离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天早上,我刚走出门,发现村口的官道上堵得水泄不通,走路的、拉车的都停了下来,争相望着南边的一棵大杨树。抬头一看,我的娘啊,高高的树杈上,一名老太太又蹦又跳,乱喊乱叫,吓得人们冒冷汗。”王万春至今也想不明白,那么高的大杨树,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是怎么爬上去的。

这棵大杨树位于延安路红月医院外,当时将近两抱粗,不要说老太太,就是年轻小伙子也很难爬上去。“杨树的树干那么光滑,树下又没有攀爬的工具,这个老太太不仅爬了上去,还在树枝上晃来晃去、大喊大叫。她一点儿都不害怕,却把树下的人们吓得不轻。人们赶紧喊来了警察。”

事后大家才得知,这个老太太是周口人,精神有些问题,来五郎庙精神病医院就诊,不知为何跑了出来,鬼使神差地爬到大杨树上。“真是个疯婆子,听说她还是头天晚上就上去了,在树上待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才被过路人发现。”王万春一边回忆,一边不解地摇头。

“这件事在当时很轰动,很多人特意跑过来看热闹。后来传得更邪乎,大家众说纷纭,但至今仍是一个谜。”王万春说,老太太爬上去的那棵大杨树已被砍掉,原址新栽的杨树已有一抱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