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
第102期
树种:皂荚树
树龄:200年
地址:长葛市后河镇山孔村
□ 记者 李嘉
在长葛、新郑、禹州三地交界处,有一座十分有名的小山——陉山。山脉中断的地方叫陉,陉山正是伏牛山余脉嵩山在华北平原消失的地方。陉山南麓有一个村庄叫山孔村,今天要探访的百年皂荚树就藏身在这个村子里。
老树高大 成村中一景
陉山山脉长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主峰海拔329.7米,是豫中平原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和罕见的山体景观。陉山南面属长葛,北面属新郑,西边山梁与禹州相连,故有“一山压三地,鸡鸣响三市”之誉。
9月28日,记者驱车前往陉山下的山孔村。汽车在乡村道路上奔驰,虽近中秋,两侧树木依旧绿意盎然。进入山孔村,在村民的热心指引下,记者在村子东边的路中间见到了这棵皂荚树。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其足有5层楼高,树干粗壮挺拔,枝繁叶茂,树冠硕大,在阳光的照射下苍翠欲滴。皂荚树的树干两个成年人都抱不过来,树上零星挂着一些干了的皂角。
“据我的上辈人说,这棵皂荚树有200年树龄。树下原先有个3米深的大坑,能看到树的根部。前些年,大坑被填埋。”正在树下吃饭的村民孔庆全说,这是周边村镇现存最大的一棵皂荚树,经历了数百年的洗礼,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成了村中一景。
村中孔姓人为孔子后人 建有家祠
从古树所在位置向南走过一条小街,记者见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其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瓦盖顶,共三间。其前有廊柱,上刻楹联,内容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配天地道观古今”。
“这是孔氏家祠,‘文革’时候被破坏过一次,现在里面只剩下3块保存完好的石碑。”闻讯赶来的退休教师孔松昌向记者讲述起该建筑的来历。
进入建筑内部,只见墙上挂了一幅孔子画像,东边的建筑内埋有3块石碑。“石碑从左至右依次是《孔氏族人迁入长葛陉山孔庄记事碑》《族人先贤孔继恭建祠记事碑》《族人先贤孔昭章、孔宪襄续谱记事碑》。”孔松昌说,三块碑文对研究孔氏家族迁移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碑文记载,孔氏家族是明朝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由荥泽(今荥阳市)迁入此地,将其命名为孔庄,其先人是孔子第57代孙公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900年)前,孔庄没有祭祀敬祖之所,第69代先贤孔继恭用20年时间建祠。2012年,该祠被确立为县级文物。
“家祠建好后,我们孔氏族人每逢大年初一便会自发来到宗祠前面焚香祈祷,铭记祖先功德,祈求子孙安康兴旺。”孔松昌说,每年祭祖,孔氏族人都会总结一年的不足,展望来年的发展。“在我们村,家门不用关,路不拾遗的事情比比皆是。另外,有能力的人会经常帮助困难户。”
陉山历史悠久 今成地质公园
据传,山孔村和陉山村以前叫孔庄村,后来才分开。村边的陉山历史悠久,风景优美,“陉山晚照”是“葛邑八景”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数不尽的诗词、文章。
陉山上,除了子产墓、子产庙外,还有婆婆石、将军柱、擂鼓石等自然景观。令人惋惜的是,前些年,由于采石场开山炸石,将军柱、擂鼓石等已不复存在,就连新郑方向通往子产墓的道路也被挖断了。子产墓周围只剩下婆婆石孤零零地伫立着。
关于婆婆石,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子产生前爱民如子,清廉如水,死后无钱下葬。玉帝获悉后十分感动,就派炼石仙母运送石头为子产建墓。炼石仙母头顶着石头披星戴月地运了好几趟。没想到,最后一趟她刚走到山腰,鸡就叫了起来。炼石仙母来不及变化,就化成石头凝固在陉山上。当地人习惯称其为“老婆顶石头”。
为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让陉山成为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从2010年起,当地政府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附近经过的优势,对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大力治理、改造,使其变成了集文化展示、自然景观欣赏于一体的陉山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