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爱民
在许昌市农场二分场,提起王聋子,无人不知。
王聋子的确聋,那是早年落下的毛病。与人交谈,他会时常用手去捂一侧的耳朵,用力倾听。如今戴上了助听器,他还是保持这样的习惯,不时去摸一下助听器,可能还是听不清。
王聋子吃了聋的亏。虽然他1952年参加工作,1956年来到农场,长期担任二分场领导,可一直是副职。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也不是他工作不积极,就是因为聋。作为农场的基层领导,你让他去市里开个会、听个报告,回来问他讲的啥、说的啥,他没听清,自然道不明,没法儿向领导汇报,更无法向群众宣讲。可他从不把当官当回事儿。他既是二分场领导,也是农业技术员,把心思全用在了农场的土地上。哪块地种的啥,苗该剔了,药该打了,麦子该收割了……他事事操心,谋划在胸。
当年,国家推行计划生育,要求凡有生育能力、家有孩子的育龄夫妇必须采取绝育措施。王聋子很勇敢,一个人去医院做了绝育手术。作为男同志,敢于承担,第一个站出来做了结扎,在农场引起很大轰动,既给大家做了表率,也让职工们大吃一惊。有人问他:“王聋子,不后悔?”他哈哈一笑说:“后悔啥?我有儿有女,啥都不想了!”
作为二分场的农业技术员,王聋子时常到田间转悠,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农场地块大,小则几百亩,大则千把亩。周围个别村上的村民不自觉,常把农场的庄稼当成自家的,想方设法偷窃,多次被王聋子撞上。他有时不顾一切撵到人家门口,要人家承认错误。为此,他的家人也受到了连累。王聋子把伤痛埋在心里,昂首挺胸,继续在农场的田野里大步行走。
王聋子不但人好,脾气也好。他虽然是二分场的领导,可从没半点儿架子,时常面带喜色,跟职工们开玩笑。几十年来,二分场的大人、小孩儿很少叫他官称,都爱叫他王聋子。他从不计较,总是满心欢喜。
时至今日,王聋子和病残的老伴儿依然住在低矮、破旧的老房子里,可他一点儿也不感到委屈。他说:“现在多好,啥也不干,我一个月领4000多元的退休金,是咱农场退休人员中最高的,我知足了。我在农场几乎干了一辈子,总结下来八个字:尽心尽力,无悔无愧。”
有人说:“啥是以场为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场精神?去王聋子那儿看看就知道了。”
如今王聋子已87岁高龄,身体依然很好。如果你去二分场,遇上一个光头、光膀、满面红光的白胡子老头,不用问,准是王聋子——许昌市农场的知名人物王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