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晓
如今,手机已经“嵌入”了人们的生活,各式各样不同功能的手机APP不仅促进了各行各业发展,还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不少不法分子开始利用手机理财类APP骗取用户个人信息和资金。记者了解到,随着欺诈手段不断“升级”,这类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市民在使用手机APP理财时要擦亮眼睛,不要随意授权隐私权限,不随便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身份信息。对于收益率过高的理财产品,市民要提高警惕。
通过正规渠道下载手机APP。对一般市民而言,很难甄别鱼龙混杂的理财APP市场。要想保障投资的安全性,在下载金融理财类APP时,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以免手机感染木马病毒或者误装仿冒软件。不法分子往往是通过一些社交类APP,以高收益率、送红包、零风险等虚假宣传吸引投资者,并在宣传中附上仿冒APP的下载链接。这些仿冒APP与正规APP的名称等相似,用户很难区分。
隐私信息授权前要多留心。使用APP时需要对相关隐私信息进行授权,但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隐私权限进行诈骗。投资理财类APP获取权限最多,平均获取17.2项手机权限。在各项权限中,理财类APP获取“读取存储设备”和“应用列表”最多。一旦用户的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等信息被曝光,这些信息将可能被贩卖给不法分子。随后,不法分子将展开骚扰和诈骗活动等,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和财产安全。因此,市民不要随意给手机APP授权隐私权限,不随便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身份信息。针对信息泄露后,不法分子拨打的“假冒公检法”等诈骗电话,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管家类的APP进行识别,以免上当受骗。
警惕高收益理财产品。市民使用手机APP进行理财时,一要警惕高收益且保本保息的承诺。高出市场普遍收益率水平的理财产品往往是高风险的。二要警惕高调宣传。所谓明星代言的理财产品未必就一定值得相信。三是不要贪图小便宜。以送红包、送礼物等方式吸引投资者购买产品也可能是“套路”。在无法辨别金融产品真实性时,可以借助专业平台,分辨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