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扶贫企业来护航,贫困群众致富忙

□ 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杨丽荷

“蜜谷驿站”外景 记者 张辉 摄

孔双占在“蜜谷驿站”务工。 记者 张辉 摄

“双占,忙着呢?”

“嗯,活儿多,一大早就来了。”

10月12日,天气阴沉,小雨纷纷,空气中多了几分凉意。襄城县库庄镇张和庄社区虽然道路上行人稀少,但“蜜谷驿站”一派繁忙的景象。脱贫户孔双占一边和工友打招呼,一边用器具接刚磨好的面粉,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张和庄社区位于襄城县北部,紧临群发农产品批发市场,地理位置优越。之前,该社区由于没有集体企业,集体经济较落后。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该社区经过考察决定在粗粮加工上下功夫,注册成立了扶贫企业“蜜谷驿站”。

“找场地、买设备……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我们开始为筹办企业忙碌。”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孔庚绅说,经过几个月的筹办,专业从事精品杂粮和石磨面粉生产的“蜜谷驿站”于今年9月29日正式开业,目前产品已投放市场。

开业当天,“蜜谷驿站”给该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去一袋石磨面粉,共送出2500公斤。

“创办‘蜜谷驿站’的初衷就是增加脱贫户的收入,防止他们返贫;同时,将收益用于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生活。”孔庚绅说,“蜜谷驿站”开业前,他们到脱贫户家中走访,动员他们前来工作。目前,该企业已带动包括孔双占在内的7名脱贫户就业。“未来,我们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引导群众改变种植结构,带动群众致富。”

除了在扶贫企业就业外,张和庄社区还有不少群众选择依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48岁的徐秋英就是其中一个。

2016年,因丈夫孔新亭身患重病,徐秋英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为其申请低保金等相关补贴外,该社区还给徐秋英安排了时间较自由的中原农险协管员岗位。

“在政策扶持下,虽然徐秋英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输血不如造血,怎么激发他们的脱贫积极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张和庄社区包村干部柳新旺说,“张和庄社区周边地区有很多人在上海卖拉面,收入不错。因此,我建议徐秋英到上海打工。”

2018年,徐秋英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路,儿子毕业后也跟随其到上海打工。现在,母子二人每个月的收入超过7000元。目前,徐秋英家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已脱贫。

此外,为带动群众致富,张和庄社区利用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贷款政策筹资70万元,与襄城县恒基商砼有限公司合作,并签订了分红协议。仅此一项,该社区每年就可分红1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办理民生实事。

“我们社区15户贫困户,已于去年全部脱贫。”孔庚绅说,他们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在为群众的致富路保驾护航,防止他们返贫,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蜜谷驿站’经营已经步入正轨。我们将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全都吸纳过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养家。”

“有企业分红,还有扶贫企业收益,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该社区75岁的张坡子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