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圈

杨佩璋传说:丰富生动的传奇故事

《话说翰林杨佩璋》一书 资料图片

□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乔垒杰

杨佩璋,1850—1920年,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人。他以名节自重,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然身居高位,但是门可罗雀。杨佩璋传说自清代以来在民间传承,成为中原一带优秀的民间文学资源。2016年,杨佩璋传说入选许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0月9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杨佩璋“所遗作品甚少”

10月9日,在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一隅,秋日的暖阳落在一座座经过修葺的古民居上,许昌市人民政府立的“杨佩璋故居”石碑昭示着这座宅院的与众不同。

袁全印是后河村人,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是长篇民间文学《话说翰林杨佩璋》的作者之一。根据已有资料,杨佩璋少失父母,刻苦攻读。他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拔贡,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杨佩璋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待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903年,他被派江南正考官,以正文风,才震江南。

辛亥革命爆发后,年逾花甲的杨佩璋离京。回归故里后,他乐善好施,解危济困。1920年,70岁的杨佩璋寿终。

袁全印说,杨佩璋为官清廉,不追名利,在国史文献中很少见到其踪迹,现遗留有长葛市档案馆馆藏的手抄本《杨氏家谱》、长葛市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杨佩璋四扇屏、位于后河村的杨佩璋故居。

《长葛县志》记载有杨佩璋的史料。杨佩璋“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杨佩璋刻苦发愤、饱学多识、居官清正、心系百姓的光辉形象及其众多动人传说在民间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前,杨佩璋第五代嫡孙杨彦顺已掌握杨佩璋的履历表、京中日记、杂文、诗评、殿试考卷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昌市、长葛市曾组织收集杨佩璋遗著。2002年,《话说翰林杨佩璋》一书出版。此书丰富生动,把杨佩璋从百姓口中搬到了书上,使其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传说分为多个主题

袁全印介绍,杨佩璋传说分为“少年壮志”“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潜心学问、才华横溢”等主题。

“少年壮志”的传说,有《杨佩璋为母争光》《一把剪刀显才华》《私塾房佩璋报母恩》《佩璋奇才乡里名震》等15篇。关于“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传说,有《杨侍郎灯笼救乡亲》《匡正义乡亲受款待》《侍郎推车赠粮银》《帝王师高价买棒槌》《侍郎请戏不看戏》等20余篇。关于“潜心学问、才华横溢”的传说,有《杨佩璋做客》《父子江南留美名》《主考江南》等10多篇。

袁全印讲述了《杨侍郎灯笼救乡亲》的传说:后河镇村民刘树勋,世代以开染坊为业。他牢记祖训,周济乡民,因此生意虽大却无积蓄。有一年,来了一姓张的京官,自称承揽宫中一切印染,特来买蓝靛。老实的刘树勋热情招待,仅收1/10的定钱,便把货送往京城。谁知到了京城,这名官员对货款只字不提。多天以后,刘树勋身上的钱已用完,染病卧于客店。走投无路之际,刘树勋无意听店家说起杨翰林为人耿直,就求店家帮忙,见到了杨翰林。杨佩璋得知原委,让刘树勋于次日清早去找那名官员要账,特意交代等他派人去接再离开。但是,刘树勋去找那名官员被轰了出来。天黑时,杨府的家人提着灯笼去拍张家大门,说找来要账的亲戚。第二天清晨,刘树勋还没起床就听有人喊他清点银两。他出去后看到姓张的一再哀求,让杨翰林高抬贵手。从此,刘树勋逢人便说:“翰林爷的灯笼救了俺!”

继续挖掘整理传奇故事

袁全印介绍,近年来,他整理了杨佩璋的手稿和日记体古诗;写了一篇4万多字的民间故事《杨佩璋与河南烩面》;与杨应甫先生合作,根据杨佩璋江南主考的传说,撰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剧《御扇记》,并获得奖项。同时,他们把《御扇记》改编为13万字的长篇说唱书。该书即将出版。

“国史出于人手,口碑发自心田。”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杨佩璋刻苦发愤、饱学多识、居官清正、心系百姓的形象与传说在民间代代相传,至今仍脍炙人口。

许昌市非遗保护部门将继续挖掘整理杨佩璋的传奇故事,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