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今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六保”任务,其中包括“保粮食能源安全”。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
我市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那么,我市是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的?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记者进行了采访。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许昌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并重,确保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发挥好农业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 记者 毛迎 张汉杰 通讯员 王栋
藏粮于地,守好粮食安全的根基
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为334.3万亩
10月13日,细雨飘落在建安区河街乡南岸村广阔的田野上。这片田地之前种的是大豆、玉米,9月底收割完毕,如今已经种上了小麦。绵绵秋雨滋润了田野,也给刚刚播下的麦种提供了萌芽的“动力”。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据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为334.3万亩。今年秋收工作自9月11日陆续开始,全市各地抢抓农时,对秋作物成熟一块,抢收一块,腾茬一块,整地一块。截至10月13日,全市主要秋作物玉米(211万亩)、大豆(71万亩)、花生(25万亩),已全部收获完毕。红薯收获19.1万亩,占应收面积45万亩的42.4%。秋作物生长期间雨水充足,未出现高温、干旱、风雹、洪涝等极端灾害天气,并且播种基础较好、适播面积大、缺苗断垄少、管理及时有效。
2020年,我市夏粮生产克服疫情影响,战胜多重自然灾害,总产量达170.04万吨,创历史新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老百姓的饭碗,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就是守住老百姓的口粮底线。为切实把全市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许办〔2018〕8号)和《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各县(市、区)政府耕地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许政办〔2019〕15号),对严格耕地保护、规范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考核等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强化部门共同责任。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主动作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2019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2020年,全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
“多亏了高标准农田,我种的小麦才能有好收成。”说到今年的小麦产量,种粮大户徐景阳格外开心。徐景阳是禹州市鑫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种植小麦2300多亩,全部位于禹州市古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内,品种以强筋小麦为主。
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好处的不仅有种粮大户,而且有许多普通的种粮群众。“我们这儿的农民惜地得很,这么好的地说啥也要种好!”今年57岁的建安区陈曹乡后孙汪村村民张新民告诉记者,现在种田“省心省力”,村里和他年龄相仿的人都愿意种地,一个人就能把家里的十几亩地种好。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市、县政府先后出台奖补政策,通过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形式,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标准农田集中,打造高标准农田精品工程。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市把中低产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管理优、机械化”的高产稳产田,进一步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藏粮于技,依靠科技让粮食增产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85%以上
“我今年种了近600亩优质强筋小麦,以前认为多施肥、勤浇水就能高产,没想到种优质强筋小麦真有讲究。疫情防控期间,多亏了农技专家线上、线下进行科学指导,夯实了今年小麦丰收的基础。”建安区五女店镇白雉村宏景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胜利告诉记者。
粮食增产最大的潜力在科技,必须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道路。今年春耕备耕期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针对农民对疫情的恐慌心理,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有序下田,分时下地,避免人员集聚,开展农事活动;印发《2020年许昌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加强全市春季蔬菜生产管理的意见》,指导全市小麦、蔬菜生产。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市农业农村部门未雨绸缪、主动作为,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老乡,麦子长得不错。你们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争取有个好收成。” 今年4月份,市植保植检站农艺师吕岩在建安区榆林乡桓坡村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时说。
在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关键时刻,我市许多像吕岩一样的植保专家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讲解防治技术,成了名副其实的麦田“专职保姆”。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做到农技、农艺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85%以上;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干热风、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推进改革,调优种植结构让农民增收
今年,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今年“三夏”期间,建安区陈曹乡万庄村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700亩强筋小麦还没收割完就被订购。
“我们与中粮集团、豫粮集团签订了协议,实施订单种植,买种子有补贴,小麦被高价回收,社员的收入更有保障了!”该合作社理事长万子荣喜滋滋地介绍。据了解,和万子荣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订单农业的“快车”。
万子荣告诉记者,经市农业农村部门牵线搭桥,在市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下,该合作社去年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主要是存麦5号和新麦26。和普通小麦相比,强筋小麦每亩增产10%左右,每公斤多卖0.2元。这样算下来,每年一亩地多收入200元。这就是订单农业给农民带来的效益。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市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从2016年的24.5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80.5万亩,全部实现订单种植。
2018年和2019年,豫粮集团与许昌市的11万个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签订优质小麦收购协议,涉及面积33.8万亩,并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左右的价格收购,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
我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积极种植优质小麦,根据市场需求,扩大强筋小麦种植面积,打造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销、专用,实现优质优价。
今年,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万亩,建设以襄城县东部范湖乡、姜庄乡、麦岭镇为中心的优质大豆连片种植区,以襄城县西部山头店镇、湛北乡和禹州市西部朱阁镇、古城镇为主的优质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粮食稳,民心安。我市将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