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文/图
面对每年激增的建筑垃圾,很多城市有说不出的“痛”。在许昌,看似一无是处的建筑垃圾却“变废为宝”,每年创造产值上千万元。
为助力我市建设“无废城市”,市城管局、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建筑固废“就地处置、现场利用”模式,实现用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就地处理建筑垃圾。
那么,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如何实现建筑垃圾就地重生?10月12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建筑垃圾被就地处理
当日上午,在建安区昌盛路,记者看到了一台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这台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吞进”大块的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建筑垃圾变成了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被运往附近的工地。
现场不时有车辆运送来自各处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就地处理,可以让98%以上的建筑垃圾变成再生骨料,然后生产出品类繁多的再生产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看到,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上有几个直径不同的出料口,通过精细化分选和手工分拣,砖头、瓦片等坚硬的建筑垃圾从出料口出来时,已经变成了只有米粒大小的再生骨料。
“我们主要处理原骆驼鞋业和一个玉米淀粉厂的拆除类建筑垃圾,计划处理12万吨,生产各类再生骨料11.8万吨。”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邢如飞告诉记者,他们就地生产的再生骨料用于昌盛路西段、忠武路、大通街、魏风路、周庄街、许州路北段、永宁街、建德路、农大路等处。按照设计要求,这些地方将用再生骨料13万吨。
邢如飞说,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对建筑垃圾进行现场处理与综合利用,生产的再生骨料直接用于道路垫层回填及其他大型工程,基本上可以实现百分之百利用。
与固定式破碎筛分设备相比,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的架设效率较高,可以直接在原料旁边作业,避免材料的二次转运,在运输方面可以节约大量成本。
引入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模式
位于东城区的科技广场铺设的地砖,是建筑垃圾再生透水砖和再生广场砖。生产这些地砖消耗了近5万吨建筑垃圾,节约了150多万元财政投资。
科技广场地砖这个案例,其实就是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生动体现。在市区西环路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施工现场,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台移动式破碎筛分机“吞”下建筑垃圾,“吐”出米粒大小的再生骨料,经过配料、搅拌等环节,“变”成一块块节能的保温复合砖。
“吃”进垃圾,“吐”出建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许昌模式”不仅实现了政府与企业共赢,而且吸引全国各地的单位前来学习。
市城管局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实现建筑垃圾就地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市城管局、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建筑垃圾“就地处理、现场利用”模式,力求做到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经济划算。
目前,建筑垃圾占我国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与之相关的是动辄逾百亿元的市场。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10多年,在先进技术研发、项目运营、全产业链协调合作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如何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探索,引入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模式。
让绿色成为许昌的最美底色
按照《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将围绕“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文化”传承链四大亮点,重点开展构建绿色循环生产方式、打造清洁“无废乡村”、强化城市危废安全保障、培育“无废产业”经济活力等8项工作,着力探索并率先建立建设“无废城市”的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衔接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为了做好建筑垃圾处理与应用工作,市城管局指导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引进了2条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分别在东城区和建安区建设了1条临时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线。每条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建筑垃圾约200吨,大大提升了我市处理建筑垃圾的能力。
据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统计,2020年1—7月,我市各类工程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约10万吨。
下一步,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将利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切实提高专业化程度,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满足新需求,让绿色成为许昌的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