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闻深三度

“头顶时装” 美丽嬗变

在许昌学院瑞贝卡学院创新创业园,大学生王洁在平缝机应用技术课上缝制假发套。 记者 牛书培 摄

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局部。 记者 牛书培 摄

在时代不断前行的大潮中,许昌人用智慧、用坚守、用创新实现了从“档发”到“头上时装”的美丽嬗变,开启了“假发之都”的道路。

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许昌发制品行业发展的那些坚守、奋斗、创新的故事。

记者 张铮

1开办工厂 开启“黑金”淘金的故事

许昌发制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有全。

郑有全从小就随上辈人学习加工人发。改革开放后,他开始涉足档发加工和买卖。到了1980年,26岁的郑有全靠做假发生意已经成为人人艳羡的“万元户”。为了扩大规模,郑有全牵头成立了许昌县小宫工艺毛发厂,以入股方式将一帮志同道合的乡亲凝聚在一起,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被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合法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

在闲置的民房里,几十号人用锥子、叉子、梳子等简单工具加工档发,再销往直销口岸城市的外贸公司。

1989年6月,国家轻纺投资公司决定投放巨额贷款扶持建安区成立发制品总厂,投资公司在当地挑选经营人才,看中了郑有全。郑有全也以“小花盆里长不出大树,最忌小富即安……”的演讲做通当时生活上还算比较“小康”的乡亲们的工作,跟随他到县城打拼。

1990年10月,许昌县发制品总厂正式挂牌。让人为难的是,青岛有几家设备比较齐全的假发制造厂,却不肯转让技术。郑有全只能请一些在青岛工厂里退休的老师傅,凭印象绘制发制品生产的重要设备——三联机的图纸,找机械制造厂做样机,再反复修改。这种近乎原始的摸索使瑞贝卡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技术和第一批技术工人。

瑞贝卡只是许昌发制品行业起步的一个缩影。20世纪80年代,建安区逐步形成了以泉店村为中心,辐射1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庄、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发制品加工基地。与此同时,许昌发制品行业的产品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六大类,有500多个品种。许昌发制品业实现了由原材料初加工、手工小作坊向工业化的跨越。

2借助东风,发制品从业者纷纷创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经过不懈努力,郑有全掌握了档发——色发——工艺发的一整套工艺技术,接连实现了一个个重大突破。1993年,许昌县发制品总厂与美国新亚公司共同合资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瑞贝卡公司,此后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发展。2003年7月,瑞贝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成为“假发第一股”。

借助东风,在瑞贝卡的带动下,不少人纷纷创业,走上了与发制品行业结缘的道路。1991年,陆继永初中毕业,进入新成立的档发厂学漂染。两年后,他到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任漂染车间主任。1999年,陆继永转到销售岗位,开始到全国各地跑业务。两年后,陆继永选择“自己做”。

2005年,陆继永办起档发厂。他的产品和众多来自假发“时尚之都”许昌的产品一起销往全国,风行非洲、欧洲等地。

其实,在这个阶段,像陆继永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而且在发展壮大中纷纷走向国际市场。通过2000多个收购和销售网点,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地和中国各地的人发被源源不断地运到许昌,经过加工变成各种漂亮的发制品,销往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及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高档发制品在国外市场走俏,许昌市把发制品经营放到本市出口创汇的主要地位,作为新兴产业予以支持,促使许昌发制品产业快速发展。

3制定标准成就“假发之都”美誉

发制品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的大力推动。2008年,瑞贝卡联合质检、发制品协会及瑞美、龙正等省内外200多家企业,共同制定了行业标准及国家发制品行业五项标准,并通过了国标委审核,成为国内行业唯一标准,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档次,也提升了应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与此同时,许昌的发制品企业纷纷在国外开设分公司,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河南奥蕴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大垒告诉记者,8年前,他们开拓非洲市场时,全国各地的发制品企业在尼日利亚、加纳等国家开设了很多销售公司,发制品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于是,他们选择了尚属空白区域的南非。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如今南非市场竞争也很激烈,但他们公司的知名度很高,得到了不少客户的认可。

富鑫发制品公司董事长吴莉告诉记者,2011年,富鑫开启南非征程,以南非最大的城市约翰内斯堡为基点,从零开始,建仓,国内发货柜,开发客户。如今,非洲的假发市场上平均每2秒钟就有一顶假发被买走,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10个国家假发销量涨幅在100至300%之间,“中国假发出口之都”许昌的年出口额已经突破10亿美元。

“我市发制品行业经历了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由档发到产品,由单一品种到系列产品的转变,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实现了档发资源的就地转化升值,完成了许昌档发百年历史的跨越。”许昌市发制品协会秘书长王喜祥表示,许昌现有从事生产、进出口贸易的发制品企业有4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有30多万人,有3000多个产品种类,市场遍布120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