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关注全国第七个扶贫日

襄城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冀亚伟: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冀亚伟(左二)到贫困户家里走访调研。 资料图片

□ 记者 毛迎

10月16日,河南省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郑州举行,我省60名脱贫攻坚战线的先进个人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奖。

其中,襄城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冀亚伟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冀亚伟坚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襄城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

组建帮扶工作专班,

建立“询问”机制

山头店镇上秦村、湛北乡七里店村、紫云镇雷洞村、麦岭镇李悦庄村……襄城县的428个村,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都会举行一场由县级领导主持、贫困户提意见、扶贫干部解答、群众代表说了算的特殊大会——议贫会。因为贫困在何处、症结在哪里、因何而贫、怎么脱贫,群众最清楚。

议贫会上,群众一个一个地问,领导们一个一个地答。通过议贫会,领导们向群众说清了党的扶贫政策、村里的帮扶措施、贫困户的标准,消除了群众的误解、不快,激发了贫困户的干劲儿,打通了服务和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冀亚伟提出的成立帮扶工作专班,召开询问会、议贫会,“接老人回家”,兜底保障等工作措施多次受到《河南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关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工作要求,冀亚伟提出在原有帮扶机制不变、人员不减、工作节奏不慢的基础上,15个乡镇以扶贫办为基础,每个乡镇成立不少于10人的帮扶工作专班;从87个县直部门抽调296名业务骨干,成立98个帮扶工作专班。专班的工作人员脱离本单位日常工作,全职负责本单位分包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为破解责任压不紧、压不实的难题,冀亚伟提出建立“询问”机制:每周二为扶贫日,分包乡镇的31名县级领导采取集中询问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对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村“两委”干部进行询问。“询问”机制增强了帮扶干部的责任心,提升了帮扶工作的效率。

探索多元扶贫模式,

强化兜底保障

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人口,基本上处于“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境况。单纯依靠他们,无法使其顺利脱贫,必须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解决他们的基本生计问题。

对“三无”(无生产能力、无自理能力、无自主脱贫能力)人员,冀亚伟提出分别采取居家兜底、集中兜底、特殊助养兜底三种工作方式。对居家兜底,按照“一协议二说明三监督”的要求,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对集中兜底,因人施策,采取乡镇敬老院、村(居)联养点、县人民医院康养中心集中供养三种模式,满足被兜底群众的各种需求。对特殊助养兜底,精准定位兜底人员范围,确保应兜尽兜。目前,襄城县通过居家兜底、集中兜底、特殊助养兜底三种方式,已全部实现兜底。其中,居家兜底444人,集中兜底185人,特殊助养兜底115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0.32%。

以身作则,

诠释使命和担当

自2017年3月担任襄城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至今,冀亚伟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迎难而上,连续三年高质量完成年度减贫任务,全县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之初的4.55%下降至0.19%,群众满意度在98%以上。2018年,冀亚伟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工作期间,冀亚伟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脱贫攻坚集中整改期间,他连续奋战100多天。脱贫攻坚决战月期间,他不顾血糖持续升高、突发眼疾,坚持白天上班,晚上简单治疗,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

2018年,全市脱贫攻坚中期评估期间,冀亚伟的儿子参加高考、父亲患病。他没有陪同,仅仅挤出两个小时探望了病房中的父亲,然后含泪回到工作岗位。在冀亚伟这种公而忘私精神的影响下,襄城县扶贫办在2019年度全县“夺红旗争标兵”竞赛中被评为“红旗单位”,受到各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将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踏实的工作作风,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继续奋斗!”冀亚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