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20日,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我市第六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这一金字招牌。
从1992年获得河南省第一个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以来,全市涌现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赵趁妮、30年如一日为官兵服务的“老妈妈拥军服务队”等一大批“双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叫响了“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等振奋人心的拥军口号。
把“双拥”当作一种文化来尊崇,许昌的“双拥”传统源远流长;把“双拥”当作一种品牌来打造,许昌的“双拥”创建成为城市的闪亮名片。
□ 记者 王利辉 张铮
【鱼水之情】
诞生无数动人的拥军故事
“我活了76岁,没见过这样的人山人海。这是一座城市,为英雄送别。”10月19日,在市区八一路,头发斑白的“老许昌”赵运海提起4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
2016年7月20日16时20分,运送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灵柩的车辆抵达许昌,20余万名百姓向载有烈士灵柩的灵车行注目礼,表达哀思和敬意。15公里的路程,车队足足开了1个小时。
学校师生来了,的哥的姐来了,公司职员来了,医护人员来了,退伍老兵来了,社区干部来了……道路两侧人山人海,却没有喇叭响,没有嘈杂声。人们冒着酷暑,列队等候,秩序井然,只为看英雄最后一眼,送英雄最后一程。
“忠魂归来”“芳烈长存”“为国尽忠”“英雄,一路走好”……一条条黑底白字的条幅不时闪过,质朴的话语满含许昌人民对维和烈士的崇仰之情。
20余万名市民迎接维和烈士“回家”的背后,是莲城大地对烈士的尊崇、对子弟兵的热爱,是这座“双拥”名城与部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良好军政军民关系的又一次真情绽放。
对英雄的倾城之爱,源于这座城市与部队官兵的鱼水之情。走进许昌,你能随处感受到浓郁的拥军氛围、发现无数动人的拥军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赢得和平和自由,许昌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前,在郑州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出资出力,参加支援前线的工农共有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在许昌休整期间,许昌人民积极开展拥军活动,除了腾房、送水、送粮外,还为他们洗衣服、洗袜子。许昌地区共有1.5万多名热血男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主力部队一起打过长江,参加东南、华南、西南的解放战争,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的感人场面。
抗美援朝时期,面对祖国的召唤,许昌人民积极响应,共捐款购买“河南2号飞机”和“许昌2号”大炮,捐献战斗机15架、高射炮1门、大炮1门。全区7000名青年踊跃参军。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620名许昌优秀儿女英勇献身。
在和平建设时期,许昌更是一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热土。
杨根思拥军社区位于城区西北角,因驻许某部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得名,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拥军型基层社区。走进杨根思拥军社区大院,绿树成荫,宽敞整洁,拥军便民服务大厅、军民联络站、维军社会法庭服务站、拥军志愿者服务站、矛盾调解服务站等一应俱全。
“我们的工作重点和着力点,是以主动服务体现党和政府的拥军工作。”杨根思拥军社区工作人员黄雅佩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部队有什么样的需求,拥军社区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在许昌,26个社区“双拥”工作站落户城区,96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遍布各乡(镇、办事处)。另外,103个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法律咨询服务站共接待军人军属法律咨询2569人次,调处纠纷322件。
【威武之师】
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军人风采
7月27日,在市区天宝路,警车开道,一辆辆从信阳市固始县抗洪一线驶回的军车有序行进,闻讯赶来的市民向车上的人民子弟兵挥手致以崇高的敬意。10天前,驻许杨根思部队接到命令,紧急奔赴抗洪抢险一线,在圆满完成史灌河新台子大堤封堵管涌等任务后,返回驻地。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歌曲《为了谁》,让许昌人民记住了驻许部队官兵在急难险重时刻的身影。
2014年8月,许昌遭遇严重干旱,水利工程普遍蓄水不足,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6—10米,全市450万亩秋作物普遍受旱。驻许某部派出官兵300余人及大型机械,清理疏浚白沙水库东干渠灵井段,将泉店煤矿排水向东引至史堂、李庄等村,让上千亩耕地从“望天收”变成“水浇地”。
驻许官兵还利用消防车为受灾群众送去生活用水,持续至旱情结束。在一次次抢险救灾中,驻许部队先后出动兵力18000多人次、车辆2000多台次,参加抢险救灾26起,救出遇难群众592人。
“哪里有五角星,哪里就闪耀着党的光辉;哪里有迷彩服,哪里就有人民群众的安宁。”近年来,驻许部队官兵踊跃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慈善募捐、义务献血、敬老助残、文明创建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在反恐防暴、安全保卫、水系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与人民群众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军地“血肉情缘”。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为人民。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驻许部队官兵累计出动近5万多个劳动力,先后参建、援建许昌市政建设项目60多个,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融合之路】
叫响闻名全国的拥军口号
你也许不知道,“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这些振奋人心的拥军口号,就是源于许昌并闻名全国的。
1992年,我市获得了河南省第一个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1990年至今,许昌市已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8届获河南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一盘棋思想,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把“双拥”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写进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
为保障部队快速机动,许昌将部队机动需求纳入“畅通工程”布局,相继修建7条国防道路、5条营区进出道路,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都预留部队装备停靠、补给位置,铁路沿线建有重型装备和物资装运平台,为“铁甲劲旅”搭建了快速通道。
为切实解决随军子女上学问题,我市打破看成绩和区域界限,随军子女可以跨学区到全市最好的学校就读。2012年以来,全市共安排部队官兵子女上百人到各中小学上学。
在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方面,许昌市每年拨专款1100万元用于老复员军人的定补,并且主动征求部队对安置的意见,听取转业退伍军人对安置的要求,协调解决安置中遇到的矛盾,较好地达到了部队、个人和接收单位“三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