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的名塔有很多,如市区的文峰塔、襄城首山的文峰塔、鄢陵的乾明寺塔等。
禹州城东南,柏山之上也有一座古塔。它因重振文风而重建,俯瞰古城,屹立数百年;它是名胜,塔下曾有古庙会,见证了古城沧桑。
山顶古塔俯瞰古城
10月17日傍晚,禹州城东南,234国道(郑平公路)由北向南延伸。梁北镇箕阿村附近,有一道高高的土岗。234国道迎坡而上,驶上土岗,一座古塔赫然出现。
沿着一条向东的混凝土公路行驶,在农田中拐了个弯后,便遥遥地看到了古塔全貌。
这座塔并不高,建在一座小山的山顶上。
混凝土公路直上山顶,延伸至古塔之下。古塔并非直接建在山顶上,而是建在一座圆形石坛上。顺着石坛东侧的坡道登上坛顶,古塔全貌终于展现出来。它有五层,塔身由青砖砌成,呈八角形。正门开在北边,门洞上方镶嵌着一块石牌匾,上面阴刻着“凌云耸脆”四个大字。石牌匾的旁边,挂着黄色的金属牌子,上书“柏山文峰塔”。
柏山文峰塔是禹州市的名胜,它“脚下”的小山名为柏山。站在石坛上向北眺望,禹州城尽收眼底:近处的农田坦荡如砥,不远处的城市高楼林立,远方的具茨山如一条黑色的巨龙横亘于大地之上……
为振兴文风而重建
“柏山文峰塔始建年代已无法考究,现存的宝塔重建于清乾隆年间!”禹州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教凤麟说,明代禹州名臣辈出,可考的进士有40余人。但清代禹州文风不振,故而在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了文峰塔,以振文风。
重修后的柏山文峰塔高16米,为平面八角形攒顶式五层砖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周长数十米,为石质墩土式圆坛,高12米。塔身5层,下大上小,依次渐收,底层8面,唯北面朝城方向开一门,落款为“清乾隆十四年重修”,由此可直通塔顶。其余4层也为八面,分开四门、四窗,每层门洞与常人胸齐,门外无廊,实则亦为窗,便于采光和远眺。第二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横楣,窗为圆形花格四方框,与一层正门相对的门楣上题“云汉昭回”四字。第三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无楣,窗为圆形花格八角框,与一层正门相对的门楣上题“光照钧台”四字。第四层门洞和第三层相同,窗与第二层相同,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秀耸钧天”四字。第五层门洞和第二层相同,窗与第三层相同,四个门洞横楣上分别题“文峰蔚起”“钧台毓秀”“汉霄腾辉”“天阁文运”等字。
塔下古庙会曾连开3天
柏山文峰塔作为禹州名胜,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塔下都会开古庙会。
今年88岁的刘天骧老人至今记得当时古庙会的盛大场面。古庙会要连续开3天。围绕着古塔,搭有3座棚子,每个棚子内都供有神像。神像前,摆放着供桌和蒲团,供信徒拜祭。其中,受祭拜最多的是“送子神仙”。供奉“送子神仙”的棚子内,供桌上除了摆放供品外,还会摆放很多小泥人。前来祭拜“送子神仙”的人,很多希望生儿子。在这里叩拜、许愿后,临走时会拿走一个小泥人。如果回去后不久生了孩子,那孩子就要认“送子神仙”为“干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来祭拜,直至12岁。12岁时,家人还要带着孩子来还愿。还愿时带上一只羊,羊身上披红挂彩。
古庙会上除了建棚子外,还搭有东、中、西3座戏台供人们娱乐。此外,众多小商贩云集于此,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禹州城里的居民、附近乡村的农民或骑着自行车,或坐着牛车前来赶会,热闹非凡。
如今,古庙会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柏山文峰塔依然作为禹州名胜伫立于柏山山顶。2006年,柏山文峰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