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近年来,我市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紧紧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一主线,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通过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培育带贫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业服务引领,全市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 记者 吕正子
发展特色产业扶贫,重点在“四业”
提升乡村旅游业、高效种养业、电子商务业、特色加工业
10月24日是星期六,襄城县西南的紫云山层林尽染。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着秋日的美景。临近中午,耿二峰家的农家乐逐渐热闹起来。“铁锅炖大鹅”是他的拿手好菜。游客们爬山累了,纷纷寻着鹅肉的香气前来就餐。
54岁的耿二峰是紫云镇雷洞村村民,几年前还是贫困户。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曾到新疆打工。几年前,他回到故乡,用在新疆赚的3万元钱建起了一座8亩大的樱桃园,开展樱桃采摘服务。同时,他依托樱桃园开起了农家乐。这样一来,耿二峰家的收入大幅上升。仅在2016年,他家的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
像耿二峰一样,通过开办农家乐、采摘园脱贫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雷洞村也凭此大力发展旅游业,最终摘帽脱贫。
乡村旅游业是我市发展的特色扶贫产业之一。我市着力打造禹州张家庄红叶游、鄢陵建业美食游、唐韵康养小镇游、襄城北姚油菜花游、雷洞民俗游等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5镇10村旅游示范基地。鄢陵县建业绿色基地景区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培训等方式,带动41个村325户增收。
此外,我市发展高效种养业、电子商务业、特色加工业来壮大扶贫产业。
为提升高效种养业,我市重点抓好花木、中药材、烟叶、蜂产品、食用菌、蔬菜、优质小麦、“三粉”等八大优势产业,发挥连农带贫作用。鄢陵县依托70万亩花木产业,实施“花木+”扶贫模式,带动1160户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为提升电子商务业,我市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服务体系,建立电商产业扶贫基地,提高带贫实效。长葛市建成村级电商扶贫创客中心35个,帮助贫困户开设网店265个。
为提升特色加工业,我市鼓励服装、档发、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扶贫就业基地或扶贫车间,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我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72亿元
涌现出带贫比例高、效果好的经营主体
紫云山上游人如织的同时,山头店镇上秦村驻村第一书记耿新要也来到了该村的烟叶炕房。上秦村在过去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2018年,该村申报上马了烟叶炕房项目,投资243万元建设烟炕30间。该项目带动本村及周边流转土地1450亩,其中贫困户土地112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增收400元;纯作烟种植期间,又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20人,人均务工收入6000元—8000元。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烟叶炕房,该村利用炕房闲置期发展平菇种植,采取“农业合作社+村集体”模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高村集体收益。“据测算,每个菌棒可产出约2公斤的平菇,一个炕房可安置600个至700个菌棒,30个炕房的产量在2.5万公斤至3万公斤,村集体因此可增收5万元至7万元!”耿新要说。
上秦村上马烟叶炕房项目,又利用炕房闲置期发展平菇种植,是我市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缩影。我市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经济组织的带贫能力。
培育带贫经营主体,一直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作。除壮大村集体经济外,我市还实施了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服务两项措施。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72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75个,培育带贫经营主体155家,涌现了一批带贫比例高、效果好、利益联结紧密的经营主体。同时,持续深化“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协调解决34家带贫农业企业存在的28个具体问题,帮助对接资金2.8亿元,让22家企业实现脱困。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广5种帮扶模式
吸纳务工、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
禹州市鸠山镇闵庄村原先是一个资源型山村,整合煤炭资源后,将煤矿陆续关停。闵庄人在废弃的矿井、贫瘠地、山坡上种植果树,逐步改变了黑水横流,脏、乱、差的面貌。现在,闵庄村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从事杏树种植。
2012年,闵庄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村民在合作社里既有务工收入,也有土地流转收入,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每到杏果成熟时,农业合作社还会帮村民销售杏果,解决销路问题。
杏果经济的壮大,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但闵庄村依然不停地摸索新的发展路子。2017年,村里经过考察,依托农业合作社投入50万元种植了200多亩花椒。“这200亩花椒仅仅是试种,待花椒种植全面铺开后,每年可以为村里带来60万元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恩介绍,普通村民也可以到农业合作社的田地里做工,报酬按天计算。农忙时,村里的贫困户及闲散劳动力都可以到农业合作社打工,每人每天可收入40元—60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努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集体经济+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推广吸纳务工、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等5种帮扶模式,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强化产业服务引领,解决“卖难”问题
抓好产销对接、技术服务、培育品牌
襄城县湛北乡尚庄村有“中原西瓜第一村”的美誉。20年前,该村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仅为700元。2001年,尚庄村找到了大棚瓜菜种植的发展路子。当时,仅有13户农户承包了45亩土地,参与大棚瓜菜种植。经过19年的发展,尚庄村大棚瓜菜种植面积已达1100亩,有各类大棚800多座,单亩产值1.8万元。该村不仅成功摘帽脱贫,还依托特色产业成功举办了9届西瓜节。
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注重强化产业服务引领,尤其是抓好产销对接。我市运用年货节、国家扶贫日等活动载体,开展扶贫产品宣传、推介活动。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线上线下结合,引导社会爱心团购,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让贫困户和带贫主体的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全市每年组织产销对接活动10场(次)以上,有效解决了扶贫产品“卖难”问题;着力组织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消费扶贫活动。
此外,我市相关部门注重技术服务和培育品牌。
技术服务方面,我市组织农业技术人员460名,对贫困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市、县级科技特派员73名,开展实用技术、农村创业培训100余场(次)。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709名,向贫困群众宣讲产业扶贫政策,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
培育品牌方面,我市支持扶贫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认证绿色食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培育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农业企业品牌6个,农产品品牌8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5个,提升了扶贫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