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昌往事

曹军碾粮之地,村中曾有大碾

□ 记者 贾同岭 杨佳倩

许昌市郊碾上小学附近,关帝庙旧址。记者 陈晨 摄

街道中“躺”着的石磨诉说着悠久的碾上历史。记者 贾同岭 摄

请用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观看碾上视频。

核心提示

铁西的碾上社区原为碾上村,相传为曹军碾粮之地,村中曾有一块大碾盘。曹魏时期,许昌周边的曹军粮草屯于城南屯里,在城西碾上村碾磨成粮,然后通过运粮河输送至各地军营。时光荏苒,如今的碾上社区早已成为典型的城中村,大碾已成传说。但是作为三国文化的一部分,碾上依然吸引众多“三国迷”追思凭吊。

过了颍桥,能看到碾上大杨树

10月21日,记者一行来到铁西的碾上社区。碾上社区属于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碾上社区原名为碾上村,2006年从丁庄乡划归至五一路街道办事处。社区有前门、后门、小张庄、李坟4个“地名”,现有居民4000多人,有张、李、寇、吴四大姓之说。

80岁的社区居民张申岭说,旧时的碾上村东南角有一个大碾盘,相传为曹魏时期曹军碾磨军粮所在地,因此村庄取名碾上。“以前的小麦、小米得用石碾、石磨等工具碾磨成粮,村中随处可见磨盘和石碾。后来随着时代发展,笨重的石器没有了用武之地,被废弃在村口路边,随着城市创建一一被清理。”

说起村中的石碾,张申岭老先生感慨万千:“现在石磨、石碾倒成了稀罕物,我们社区几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石磨和石碾。如果当年我们有保护意识,保留一些石器,将其以文化展览的形式摆放在路边,不仅能提升社区形象,而且能为许昌三国文化增光添彩。”

和石碾一同消失的还有村中的三处寺庙。旧时的碾上村有三娘娘庙、文庙和关帝庙。“关帝爷是武财神,全国各地都有供奉,我们许昌更多。”张申岭说,碾上村中的这座关帝庙内有关羽神塑,两侧有关平和周仓护卫,威严、肃穆。

关帝庙香火极旺,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来烧香祈福,久而久之便在寺庙周边形成了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关帝庙前的街道上便会摆放各式各样的商品,农具、服装、零食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张申岭说,20世纪50年代,碾上村的关帝庙在运动中被毁,再也没有重修过,但每年农历三月初六的庙会延续至今。

村北的文庙是祭孔场所。碾上老人印象最深的是庙中有一棵大杨树,非常高大,几乎可以用高耸入云来形容。“俺村的人从南阳回来,走过襄城颍桥,抬头看到村中的大杨树,就知道快到家了,心里便踏实许多。”张申岭说。

村中寇姓源自寇家巷,为寇准后人

跟随着几名老先生,记者一行走入碾上社区。社区街道横平竖直,多为水泥路面,最宽处能并行两辆汽车。社区街道四通八达,街名较多,如碾上街、碾后街、庙后街、碾前街和碾中街等。碾上社区为典型的城中村,街道两侧多为砖混结构的二层民居,独门独院,不少家庭大门上贴有门神画像。

66岁的社区居民寇新华说,碾上社区的张、李、寇、吴四大姓,现在均没有家谱,但是他们寇姓来源很清楚。“我们村的寇姓是从城中寇家巷分出来的,是寇准后人。”他说,寇家巷为北宋宰相寇准第十一代孙寇一元居住地。寇一元在许昌当官,其后人定居许昌。寇姓人在许昌繁衍生息,人口渐多,分支迁至城南的老寇庄和城西的碾上村。“碾上寇姓和老寇庄寇姓错了三四辈,我们辈分高,他们老寇庄现在不认。”

碾上是出西城的必经之路,位于许昌至南阳的官道旁。旧时碾上村中没有出过达官显贵,村舍多为茅草屋、土坯房。“我小时候,家中的房子都是厚厚的土坯墙,里面掺有麦秸秆,结实耐用,冬暖夏凉。”张申岭说。

“许昌解放前,村中唯一的瓦房是寇长林家的。”张申岭对瓦房的主人印象很深,他说,寇长林打小就过继给同村村民,这户人家靠磨豆腐为生,经商有道,后在城中南大街的南悟真附近开了一家粮店,家境较为殷实,盖起了瓦房。

据村中的老年人回忆,旧时碾上村瓦房少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穷,还因为民国时期匪患不断,豫西的蹚将(土匪)经常袭扰许昌,杀人越货。抢劫时住在城边村中,高深的瓦房宅院成为蹚将的首选目标。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村民即使有钱,也不敢在村中露富,不敢盖高房,怕招惹蹚将。

旧时运粮河中能撑船,修建水坝为火车加水

碾上村为城西大村,村中土地东至五一路,西至延安路。新中国成立前后,碾上村民以种粮、种菜为生。“我们碾上先后隶属许昌县河街、祖师、蒋李集等乡镇,后来又划归至丁庄乡,为城郊蔬菜基地,蔬菜统一上交至蔬菜站。”65岁的居民吴玉喜说。

碾上村东侧是运粮河,河上有一座石桥,通往白庙,曾是许昌西南方向的官道必经之地。当地村民称之为“过仙桥”。“小时候,运粮河很宽,水很大,河道中能撑船。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小船驶向许昌城。”张申岭回忆道,儿时的运粮河碧水荡漾,岸边杨柳依依,悠闲垂钓,风景如画。

村东的这座石桥不通往城区,想要进城还得走北边的浮桥。后来,运粮河上修建了一个水坝,坝顶是碾上人进城之路。坝顶长有青苔,湿滑难走,不少人在桥上栽过跟头。“小时候,我们学生最怕走那条路,可吓人了。”想起上小学走坝顶路的经历,寇新华忍不住笑了起来,当年同学在坝上滑倒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运粮河上修建水坝,除了防洪灌溉外,围堰之水还能满足京广铁路蒸汽机车加水之需。新中国成立后,京广铁路上的列车全是蒸汽机车,烧的是煤,沿途需要加入大量的水降温。蒸汽机车走到许昌,加的就是运粮河中的水。后随着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普及,蒸汽机车退出历史舞台,许昌站内水塔和城中运粮河水坝失去了意义。如今水坝已经消失,但站内的水塔依旧挺立,诉说着蒸汽机车时代的辉煌过往。

虽然挨着运粮河,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但是碾上村的老年人说,他们小时候“狗刨”的游泳胜地在村中。“我们村中有三个大坑,几乎每个小男孩儿都光着腚在那里扑腾过。”

吴玉喜最常去的是碾后街附近的“三角坑”,其现为碾上社区居委会所在地。

“村里的大坑多是村民盖房挖土造成的,雨水沉淀后便成为水坑。我小时候游泳的地方‘三角坑’,碾后街一带的孩子都在那里玩过。”吴玉喜说,城市在不断“长大”,碾上一带的水坑、浮桥、水坝等儿时记忆成为铁西城区的历史片段,留存在城市档案和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