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许昌周边的陈曹、马坊、老吴营、枪杆刘等诸多地名均与三国历史典故有关,其中,还有一个碾上村,也相当出名。它因曹操许下屯田时于此设大型碾米场而得名。
如今,碾上村早已改名为碾上社区,由五一路街道办事处管辖,村民身份也早已改为市民。这个位于许昌城西南区域的著名社区,在20世纪50年代还整个村都属于城郊,村民以种菜为生,所种菜品主要供应给当时的菜站,再由菜站按计划供应给许昌市区居民,可以说是整个许昌城市西南部的“菜篮子”。1957年,许昌城西开始被逐步划为工业区,特别是碾上村的所在地,自首个热电厂建成后,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自此,这里渐渐完成了从菜地向工业区的转变,也发生了许多让人至今难忘的旧事儿。而在此居住的人也渐渐由菜农向工人转变。
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西南郊区菜地变身工业区
“我们碾上社区有碾前街、碾后街、碾上街等众多纵横交错的小街道,新兴路算是东西走向穿过我们社区最宽的一条。街道两边有不少临街门面房,以做陶瓷、卫浴和建材生意为主,有些是归集体所有的,每年的房租会分给社区里曾经为集体企业奉献过的人。”10月21日,在车水马龙的新兴路与向阳路交叉口附近,65岁的碾上社区居民吴玉喜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碾上社区的往事。
吴玉喜说,如果不是因为不少店铺转行,这里之前就是许昌的陶瓷卫浴、瓷砖、建材专卖一条街。许昌人想买相关产品,几乎都会来这儿。之所以会这样,得益于这儿曾经是物资局所在地,便捷的条件使得生意火了起来。
“如今这里热闹繁华,过去我们这里可是城郊,虽然没有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但基本上家家种菜。你看到的这两排临街门面房,以前都是菜地。”吴玉喜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的碾上村是许昌的西南城郊,村子不小,村民多种植蔬菜。“所种的菜主要供给市区的菜站,再由菜站销售给市民。” 吴玉喜说。
吴玉喜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末,许昌逐步扩大城市框架,大力发展工业,主要工业集中区定在城西,不少中心城区的工厂也迁到了城西。
至此,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碾上村也从一片片菜地变身成一片片工业区。
“最早在我们村占地建厂的应该是1957年前后的五一路热电厂,1958年又相继建了轻机配件厂和中州轮胎厂(后改名为许昌橡胶厂)。再往后,还有知名的水泥厂、烟草机械厂、绝缘厂、一造纸厂、砂轮厂、玻璃厂、铝厂、塑料厂等,数不胜数。”吴玉喜说,如今人们所熟知的位于西城区的许继和豫中纺织厂也使用了他们村的地。“那时远远地就能看到各家厂子的大烟囱冒出的白烟,真是红火。”
跟工厂锅炉工套近乎,一大早揣着红薯排队抢煤核
拾。人那叫一个多,去晚了根本拾不到。”寇新华说,由于锅炉工每天都会把炉渣往外掏,所以,谁跟锅炉工混熟了,锅炉工就可以多往他拾煤核的区域掏点儿炉渣,甚至可以给他掏一些还没燃烧的新煤。
寇新华说,这也是为啥家家户户的小孩儿爱跟锅炉工套近乎的原因。“我那时也经常去拾煤核,去的时候还会带根生红薯。”寇新华笑着说,因为去得太早,所以没吃早饭。锅炉工把炉渣掏出来后,先把红薯埋进去,等煤核拾完了,红薯也差不多焖熟了,不耽误吃。“熟红薯的味道非常香,至今难忘。”
“有烟囱,大都有锅炉。说起工厂烟囱下的锅炉,有件当年运锅炉的旧事,我至今难忘。”采访中,碾上社区80岁的居民张申岭跟记者分享起他记忆中的碾上旧事。
张申岭说,那是1957年前后建五一路热电厂时的事儿。厂里从外地购置了一个大型锅炉,用火车运到许昌,需要转运到厂里。“锅炉很大,那时许昌还没有大型板车,也没有大型吊车,加上当时村里基本上是土路,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把它从火车上卸下来,更不知道怎么运回厂里。”张申岭说,最后集思广益,选择了最原始的办法。这个方法就是用土堆一个大土坡,把锅炉从火车上滚下来。然后将一根根滚木垫在锅炉下面当轮子,把锅炉一点一点地滚到了厂里。
“当时真是废了不少劲儿,也动用了不少人力。但那时大家都不惜力,为了建设许昌的工业区,干劲足,心气旺,所以把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儿干成了。”张申岭略显激动地说道。
居民寇新华还跟记者分享了关于锅炉的另一件趣事。“那时我们村里家家户户的小孩儿都爱跟厂里的锅炉工套近乎。之所以爱跟锅炉工打交道,是因为他们手中的那把搂煤渣的铁钩子。”寇新华笑着跟记者说,跟现在家家户户通天然气不一样,那时家家都烧煤,买不起新煤的人就会到工厂的锅炉房旁拾没有完全燃烧的煤核。
“一般都是家里的小孩儿去拾煤核。天不亮,小孩儿就挎着篮子赶到锅炉旁了。锅炉工每天早上5时按时出炉渣。炉渣从锅炉里掏出来时还冒着热气,大家也不嫌烫,一股脑儿地拥上去,争先恐后地往篮子里
放下“菜篮”当工人,投身工厂献青春
“这也算是我们村建了那么多厂,村民享受到的一点儿福利。”张申岭告诉记者,他们村里原来有好几个大坑,后来都是用炉渣填平的。
“后来不少村民进厂工作,由种菜的菜农,成了当时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人,即便是合同工。”张申岭告诉记者,1973年以前,由于各个厂子都是国企,没有城市户口的人是无法进厂里上班的。1973年以后,由于政策改变,才使得当地村民有了到工厂工作的机会。
采访中,张申岭和吴玉喜告诉记者,最早一批村民均到橡胶厂工作,后来陆陆续续各厂都有村民进入,一直持续到1993年。“1973年到1993年,我们村有1000多人到各个厂里参加工作。当时,我们村一共也就4000多人。”张申岭告诉记者,他还记得最后一批到工厂工作的村民去的的是豫中纺织厂,这批村民有上百人之多。
“虽然是合同工,与正式工待遇不太一样,但比起之前的种菜,确实能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不小的改观。”张申岭说,首先收入肯定比过去种菜、卖菜高,也没有那么辛苦;其次,从菜农变为了工人,退休之后有退休金。
“这1000多名进厂参加工作的村民,如今基本上都退休了,从侧面讲,算是把青春献给了工厂,献给了许昌西南老工业区的发展和建设。”吴新华说,至今不少老人讲起当年自己进厂的场景时,依然非常自豪、非常光荣。